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但是它确实是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不同于西方表音的语言,以丰富的意象表现含义。单单一个日出,祖先们就赋予了他丰富的含义。太阳东升,日出树梢,这是一个“杲“字;太阳正盛,这是一个繁体“東”字,而太阳落下,到了树下了,这就是个杳无人烟的“杳”字,表示天色已经昏黑了。瞧,简单的几个汉字竟有这么多丰富的内涵!
数一数,有哪些汉字是划叉代替的?但是古代汉字的繁难使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除当时过高的文盲率,大规模的文字简化工作顺利推广,得到了巨大的成效。
从字体的美感上说,繁体字端庄大气,表达汉字本来的意思更加丰富,而负责简化汉字的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考虑到文化的传承,很多的简化并没有规律。又或者,有些简化只简化常用字,比如让步的“让”,原本写作“讓”,可是土壤的“壤”,熙熙攘攘的“攘”却没有简化,又比如厂房的“厂”,原本写作“厰”,可是敞开、倘若这些字,都没有简化,实在令人费解。
还有很多繁体字部分被简化成了“又”“X“等符号,比如”风“里面的虫字改了”X“,”叠“字的三个田改成了三个又,趙本来是个很潇洒的字,简化过后,走之上包含了一个“X”,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此路不通吗?这使得原来端庄美丽的字不容易写好看,因为很多笔画都是斜的,或者干脆一个叉,不好把握分寸。
数一数,有哪些汉字是划叉代替的?当然汉字的简化也有其成功的地方,最直接的贡献就是文盲率大大缩减。但是所带来的另一些影响不能不引起起重视 。 随着人思想的解放,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电脑应用越来越普及,手写越来越不受重视。网上曾经流传过一篇文章,文中指出,日本人把我们的汉字研究的可能更透彻,并嘲笑我们一点都不注重自己的文化。如果我们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万一哪一天日本韩国要和我们争夺遗产,我们拿什么去捍卫?我们能不能够充满信心的说,你们的文化师从于我们中华,我们才是正宗,我们是优秀的传承者。
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苏轼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有的举措当时没有看出影响,等到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当初的消极影响就会凸显出来。在现代功利化的社会,做什么事有没有用,如何能从中谋取利益成为了衡量的标准,这也很好理解,不然哲学上也不会有本我、自我、超我的划分,因而有些字画成了皇帝的新装,即使再不堪入目,也会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不怕写不好看,只怕对先人留下的汉字弃如履,失去了对汉字最基本的敬畏和另类的审美,这如果已经形成一种风气,不免是很悲哀的事。
还高中的时候,老师说我的字很成熟,像成年人,但是比较乱,龙飞凤舞,阅卷老师看了会扣很多印象分。那是年少轻狂,我非常不服气,一定是老师不懂欣赏。不过过了很多年后现在看,我渐渐明白了:字写的不整齐,不漂亮,哪怕你龙飞凤舞,神仙不认得,依然不会有人欣赏。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肤浅的审美观。这也是看了很多功力深厚的人作品之后的教训。
写字,是一个习惯,是一种基本的处世态度。写字和书法也是两回事。在中学,班里有位同学毛笔字行书、隶书写的好,为班里写了很多条幅,但是作业写得不忍直视,这应该是控笔能力不好的原因。
书写速度一快,字就变了样。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要训练自己写的流畅,端正态度,是可以纠正的。很多家长给孩子报特长班不考虑书法,说什么不实用,那都是借口,写字就是个习惯,和书法这种更高层次的并不相悖,书法是带着镣铐的艺术,是更严肃、更深度的东西,何必给中国的汉字加上那么多功利的东西。
写字很忌讳心浮气躁,好高骛远。也许看那些书法名家的字羡慕不已,心想自己什么时候能练成这样的字就好了,其实,先把字写规范,写美观,然后再去考虑怎么写出风格。那些名家无一不是先兼济百家,然后才能自成一家,发扬光大。觉得写字那些规矩束缚了自己,随心所欲,写的通常都是江湖体,经不起推敲。写字如同做人一样,这些道理慢慢就会明白了。同时,也不必会担忧学了一家的字,再学另一家的字会有障碍:学了一家的字,写出来的会千篇一律。实际上,我们写出来的不会完全一样。
在实际学习工作中,行书会比楷书更常用,就是连笔字。行书在历史上,和楷书一样由秦时的隶书演化而来,并不是先有得楷书再有的行书,行书可说是一种独立的书体。想练字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朋友不必有心理负担,是可以直接练行书的。不用担心这些字帖会把自己的个性磨灭,实际上,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每个人写出来的字也绝不会相同。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