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道德哲学”的儒家不同,道家是“思辨哲学”,以擅长理论思辨著称。老子《道德经》一开头便体现出这种思辨特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开创者,道家率先系统地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源-本体论和一整套哲学概念、范畴,并以理论思辨的形式,相当完整地构建了一个由宇宙自然到社会人生、从“天道”到“人道”的哲学理论体系。而籍着建立了这套哲学理论体系,道家得以棋高一着地拥有了比儒家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更为系统完善而有力地阐明了自家“自然无为”的核心主张并足以与儒家对立抗衡。
儒家“罕言天道”,只言“人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因此先秦儒家在宇宙生成论、本体论、认识论等哲学理论思辨方面付之阙如。而道家则一创立便喜言天道,并以“道”贯通天、地、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本体,它派生万物,却自然无为、客观独立地主宰着天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一切。
可以说,当道家把统摄宇宙一切的“道”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时,便已充分显示了道家的高明和深邃睿智:“道”既然高于一切主宰一切,则道家的“道”必然高于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主宰着“仁”,那么由此创立的道家学派也必然高明于儒家及其他诸子百家。由此,道家不仅率先揭示了“道”作为宇宙的客观规律,还立于高处、傲视百家地创建了以“道”为核心的自身学派理论体系,从而把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
在建立自身哲学体系的过程中,道家还提出了道、气、自然、朴素、有无、动静、虚实、祸福等一系列概念范畴,并给人们提供了对立面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二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有无相生、大智若愚、祸福相依……诸如此类辩证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哲理智慧,正是道家贡献给世人的,也是儒家在这方面所未能做到的。
毫无疑问,当人们意识到人类只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并把目光和思考范围从只关注人生社会转向关注整个宇宙自然时,人们的境界、胸次、思维等等一切都变得开阔、拓展而豁达高远了。由此,人们可以看到面对浩瀚宇宙时自己渺小的一面,而不再患得患失地执着于眼前一己之私的一切;可以放眼大千世界,而不再终身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人生社会的功名利禄,或探究宇宙奥秘,或怡情山水,或简朴自在、平凡安静地过着自己自得其乐的生活。这就是道家给我们提供的不同于儒家的另一种生命格调和生活方式。从这种生命格调和生活方式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的“诗意地栖居”,感受到人生社会的自在舒展与丰富多元。“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鱼因忘情地畅游江湖而悠悠哉哉,人因忘情地顺任自然而自由逍遥;与其在困境中相濡以沫,不如忘情地畅游江湖自由自在。而在这样宽松自如、豁达自在的氛围和境况下,人的创新力、创造力、创意等等也随之得以焕发和产生。
原載《管子學刊》2019年第3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