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刚过,各大门户网站都有一条关于四川成都瑞林村留守儿童峰峰和妈妈年后分离的新闻,图片上的峰峰在爷爷奶奶拉扯下撕心离肺的哭喊着:你们不能这样对我……
(上面就是这张让乐乐妈无比心酸动容的新闻配图)抛开新闻背后映射的各种社会问题不谈,乐乐妈不禁私下庆幸:自家的孩子乐乐将会在一个父母呵护陪伴、充满爱意的温馨家庭中快乐成长。
可转念一想乐乐妈又愣住了:乐乐爸和乐乐妈都是正常的上班族,照八晚五六的,只有晚上和周末能有时间陪着孩子,仅有的这点“陪着”如果不能保证质量和效率,那我的孩子是不是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下的城市“留守儿童”呢?
没有质量和效率的陪着,在乐乐妈看来就是“无效陪伴”,或者说是“隐性失陪”。
相信城市绝大部分的年轻父母都和乐乐爸、乐乐妈一样:白天忙于工作,孩子或者请保姆,或者留托儿机构,再或者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帮忙带,自己只有在下了班才能陪着孩子。这里,乐乐妈无意和各位爸爸妈妈探究这些教养方式的优劣点,乐乐妈仅仅是在担心:对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的,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因为我们的“隐性失陪”而使孩子成了心灵上的“留守儿童”呢?
都说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那么,怎样才能让这种陪伴变的更有意义、更有质量、更有深度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隐性失陪”。
什么是隐性失陪
隐性失陪,本质是一种“无效陪伴”,百度百科上解释指虽然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给孩子造成一定的精神失陪。乐乐妈认为,隐性失陪其实就是有效陪伴的缺位;与陪伴相比,对父母而言少的是参与和投入,对孩子而言缺的是交流与互动。
隐性失陪的常见具体表现
隐性失陪,通俗的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乐乐妈梳理了以下三种常见的具体表现:
第一种,父母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自己进入“微”时代。随着互联网终端在掌中的普及,有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下了班,左手一个手机平板,右手一个玩具图书;左手刷着微信微博、忙着点赞转发,右手开着玩具开关、翻着绘本书籍。当你忙着自嗨的时候,却已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孤独空寂。
第二种,父母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自己开启“工作狂”模式。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加大,有些年轻的父母保持“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下班后一边对着电脑写方案、搞设计,一边扔给孩子一个电子产品、遥控汽车;一边与客户通电话忙应酬,一边陪着孩子踢皮球玩滑梯。当你把一天中仅余下的两个小时(晚上八点到十点)仍放在工作上的时候,却已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孤独空寂。
第三种,父母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自己呈现“放空”状态。有些年轻的父母“心无旁骛”的看着孩子自己堆积木、玩魔方,和孩子一起“无声”的看着绘本、动画,在孩子身后“默默”的看着他这儿溜达、那跑跑。当你“放空”的任由孩子“自由发展”的时候,却已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孤独空寂。
隐性失陪的负面影响
可能会有爸爸妈妈说道:宝宝那么小,做父母的只用陪着、看着就行,宝宝哪知道什么。对于这个说法,乐乐妈想引用荷兰教育家伯纳德·李维胡德的一句话:
➤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
父母边玩手机边看电视陪着孩子,容易让孩子效仿;父母将工作压力带入家庭生活,这是没有妥善处理社会和家庭角色与责任转变的表现;父母心不在焉地看着孩子,容易传递出冷淡的亲子关系。
这些无效陪伴,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幸福感与安全感,让温馨的时光变成孤独的陪伴。长期如此,就会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从而与父母间缺乏信任、难以沟通,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看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头:
怎样才能让父母与孩子间的陪伴变的更有意义、更有质量、更有深度呢?
在乐乐妈看来,有意义、有质量、有深度的陪伴是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及时发现孩子的需要,彼此愉悦地互动,让孩子感觉到爱和安全,从而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1. 注意多种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有意义、有质量、有深度的陪伴,可以是全身心的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一起游戏或打球,一起听听音乐唱唱歌,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一起爬山、一起观察小动物、小花儿、小草树木;可以是不加评判、没有指责、没有轻视、没有打击、没有打断,只是的很单纯、很专注的,全身心静静地聆听孩子诉说,了解孩子的需求。
2. 注意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合理有效的陪伴方式是不一样的。1岁之前的宝宝,强调的是亲密陪同;1-3岁的孩子,需要寓教于乐的参与;3岁左右的孩子,要注意帮助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学龄后的孩子,倾向于帮助孩子挖掘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关于这一点,乐乐妈建议各位年轻的爸爸妈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心理读物参考学习一下。
3. 注意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
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包括独立能力的培养。乐乐妈很赞同这样一句话:当孩子独自玩耍时,他在发展自我;当父母陪伴他玩耍时,他又放下自我。二者结合,这才是健康的发展。
乐妈分享
与孩子有意义、有质量、有深度的陪伴,绝不是简单的、象征性的、无时不刻的陪着看着。当我们在与孩子相伴的时间里,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注重方式,符合规律,正确引导,这样才是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
那么此刻,爸爸妈妈们,请放下手中的平板手机,走到孩子跟前,去感受他们眼眸中的安宁和清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