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第二个重要部分便是用户调研,人物角色,场景创建。
用户调研
用户调研的方法有许多种,比较有效以及经济的是:
- 亲自观察了解用户,倾听用户的意见;
- 设计师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都使用自己的产品和其他各类产品,保持敏感性和前沿性。
可能的方法有:
- 在产品相关的论坛、社群、微博、贴吧、知乎中潜水,与用户聊天、沟通;
- 自己反复体验产品,尤其是自家的产品,思考不足和可以改进创新的地方,尽量将自己放在实际用户的位置上,争取每天发现bug或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 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坚持不易,必须真得热爱才可以。
人物角色与场景建模
人物角色和场景创建的主要的方法流程如下:
构建人物角色:
- 发现并确定行为变量
- 将访问对象和行为变量对应起来
- 发现并确定那些显著的行为模式
- 综合各种特性和相关目标
- 检查是否有重复并且是否齐全
- 较为详细地描述属性和行为
- 指定人物角色类型
使用人物角色和场景剧本定义需求:
- 创建问题和前景综述
- 头脑风暴
- 人物角色的期望
- 构建情境场景剧本
- 确定需要
定义框架
接下来便是根据前面的成果,定义框架,也是比较关键的一步。
定义交互框架:
- 定义外形因素、姿态和输入方法
- 定义功能和数据元素
- 决定功能组和层次
- 勾画出大致的交互框架
- 构建关键线路场景剧本
- 通过验证性的场景剧本来检查设计
每个步骤中都有许多细节要注意,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在逐渐实践中,等掌握后再来谈。
为什么
再来谈谈为什么要做人物角色分析,场景构建。
同理心
首先就是为了提高设计师对用户的同理心,有代入感。
有了同理心,我们就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用户的目标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这样会让我们的方案更加有针对性。问题的解决更有效率。
而同理心这种东西并不是自动生成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选择,有的人会选择忽略他,有的人会比较重视,可能和人的性格以及成长环境有关,或许这就是所谓设计师的天赋吧。
做用户调研、人物角色、场景构建的过程就是一种提升自己同理心的经过,当你设身处地地为用户考虑时,总是能体味到一些用户的想法和情感,慢慢就会做出让用户幸福的设计,同时自己也会被自己感动。
当然同理心并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好的,都值得我们去提倡,作为设计师需要保持一种敏锐甚至是一种敏感,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同理心。
否则就会出现一种“Compassion Fatigue”的毛病,即同情疲劳,当然这种是比较严重的。正常情况下,站在用户的角度下,根据实际情景,替用户分析一下几个控件的操作、任务流程、元素布局、功能选择,一般还是不会对我们的同理心造成伤害的。
工具
其次是可以作为团队的交流工具,跨团队交流时有用,甚至可以归为设计规范的一种,指导新人熟悉用户,了解大方向,也让团队明确自己在为什么样的用户服务,这个服务在真实的环境中可能工作的方式,让团队不迷茫有士气。
结论
所以人物角色等方法都是有自己的目标的,而如果这个目标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能够实现,则不必拘泥于一种方法或流程,而是可以灵活选择。
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其他什么好方法吗?
用,改,用,改,用,改,用改,用改,用改,用改,勇敢,勇敢,勇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