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篇目录:1.学而;2.为政; 3.八佾;4.里仁;5. 公冶长;6.雍也;7.述而;8. 泰伯;9.子罕;10.乡党;11. 先进;12. 颜渊;13.子路;14.宪问; 15.卫灵公;16.季氏;17.阳货;18.微子;19.子张;20.尧曰。
在《论语》中,“仁”是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共有109次,但具体什么是“仁”,似乎孔子也有自相矛盾的时候。下面将出现过“仁”的句子集中起来作一些比较,藉此探究一下孔子穷尽一生所倡导的“仁”到底是何意义。
一、《论语》——学而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论语》中各篇均以首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篇共16章,内容涉及多方面。重在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仁、孝、信”等道德之门。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论语》——为政
《为政》篇共24章。本篇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于“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以及“为学”“为人”“为政”的原则。
未出现“仁”字
三、《论语》——八佾
《八佾》篇共26章。本篇集中围绕“知礼”“尊礼‘”守礼“等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深刻阐述了孔子对于“礼教”的见解,表达“素以为绚”“绘事后素”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四、《论语》——里仁
《里仁》共26章,比较集中辨析“仁”者与“不仁”在行为上的区别,讨论了孝道、君子所应有的表现。这一篇包括了孔子“仁”的思想涉及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均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5)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6)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9)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0)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五、《论语》——公冶长
本篇共28章,主要讨论为官、为人、君子所应具备的品德。围绕辨析“仁”的行为表现,表达了孔子对于“仁”德的见解。
(11)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2)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六、《论语》——雍也
本篇共包括30章。主要表现了孔子仁德的行为,以及对弟子们及其他人仁德行为的评价。其中明确指出了达到“仁”的途径。
(14)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5)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7)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18)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七、《论语》——述而
本篇共包括38章,其中对自己的教育思想与学习的态度有重要阐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对“仁”的思想作了进一步阐释。
(19)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2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1)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八、《论语》——泰伯
本篇共计21章,本篇记录了5条曾子的言论,涉及道德、礼仪、仁义等方面。有六则记录了孔子对尧舜禹等古代帝王的评价;有一些对教育思想的阐述。
(2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5)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九、《论语》——子罕
本篇共包括31章。有较多称赞美孔子仁德的语句。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礼仪态度,以及如何面对危难。记录了孔子鄙视生产劳动、职业技能的言论,由此可见孔子根深蒂固的阶级等级思想。表现了孔子对登上政治舞台的渴望。本篇名句甚多,如“逝者如斯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6)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十、《论语》——乡党
本篇共27章,比较集中记载了孔子对待社会各阶层人物、在各种政治场合时的言谈举止,表现出孔子在礼仪方面的言行得体与高贵。同时又记载了孔子对于衣着服饰、饮食、起居、乘车等方面的要求与生活细节,很具有史料价值。
未出现“仁”字
十一、《论语》——先进
本篇共26章,有9篇是记录颜回的。本篇出现了诸多弟子,对弟子大多称赞有加。其中记录了颜回的死以及孔子表现出的巨大悲痛。最后一章是中学生们最为熟悉的《侍坐章》,孔子让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未出现“仁”字
十二、《论语》——颜渊
本篇共计24章。本篇记录了孔子对弟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回答,如“问仁”、“问君子”、“问明”、“问政”、“问患盗”、“问友”,从各个角度较为集中地阐释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其中有许多名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
(28)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9)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0)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31)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3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3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十三、 《论语》——子路
本篇共有30章,假托卫国等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集中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并对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34)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5)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5)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十四、 《论语》——宪问
本篇共计44篇。本篇集中记载了孔子对各国发生的政治事件与政治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处世原则,是符合人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思想。
(36)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37)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38)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39)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4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十五、《论语》——卫灵公
本篇包括42章,本篇主要通过分析关于“君子”“小人”在思想道德、认知行为方面的区别,阐述怎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名句“己所不令人欲,勿施于人”出于此。
(41)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2)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44)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4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十六、 《论语》——季氏
本篇包括14章,本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各国君、大夫处理国家事物的评价。君子应有的道德修养。名句“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于此,成语“祸起萧墙”出于此。
未出现“仁”字。
十七、《论语》——阳货
本篇共26章。本篇有4则记载鲁国国君的家臣邀请孔子从政、求教的事件,孔子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谈论了学习《诗经》的意义价值,可见《诗经》在春秋时期在社会政治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名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46)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47)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9)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0)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十八、《论语》——微子
本篇共计11章。以简洁的语言记述了周朝以来圣贤之士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较为生动地描述了与孔子同时代的隐士与孔子的交往,名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未出现“仁”字。
十九、 《论语》——子张
本篇共计25章。记载了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等孔子的弟子的言论,以及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从此篇可以看出,孔子虽死,他的弟子却将他的思想精神发扬光大。名句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
(51)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2)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53)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二十、 《论语》——尧曰
本篇只有3章,引用尧、舜、禹三代先王圣君的话,表达以宽容、诚实、守信、公正的善政来治理国家的思想,同时孔子提出了“五美”“四恶”表现了孔子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54)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55)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