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世纪初,每天清晨,老人习惯在遛弯时买份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我在上新闻编辑课的那天早晨一定购买当天的几份报纸对照起来读;下午放学后,小孩子们会兴奋地冲到报刊亭前,生怕最爱的漫画被一抢而空;甚至三轮车的车夫会轮流买一份报纸,互相传阅……报刊亭虽小,却能够传播世界各地的信息,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现在再想买一份报纸,却非常困难,一句话,数字时代,人们都看免费的信息,报刊不赚钱了,报刊亭承载着许多人美好的记忆。
报刊亭为了生存下来,也被迫进行尴尬的“转型”:卖报成了报刊亭的“副业”,被丢弃在角落里,而食品饮料等零售成了维持生计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0年前,我从事新闻编辑和新闻写作教学,认识了校门口报刊亭的孟大姐。不只是孟大姐,我住地附近许多卖报的,我基本都认识。因为我经常在报纸发文章,一有文章发表,一个报摊显然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必须寻找很多报摊。平时,我也喜欢买报阅读并收藏。
那时,淮安到处都有报摊,宿舍区两家小店都兼卖报纸,一元钱一份报纸有几十个版面,有时甚至5毛钱一份。还有许多家报刊批发店,里面堆放的全是各类报刊。但慢慢的,报摊消失了,报刊批发店陆续关门,现在吗,满大街看到绿色报刊亭标志色的往往是药房,说明卖药利润高,孟大姐的报刊亭却一直没有关。
“老主顾都知道这里有个报摊,年轻人知道的少。”孟大姐说,她刚来这座城市时22岁,现在都有孙子了,报刊还可以让小孙子认识很多字。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些年报刊零售市场不景气,但孟大姐舍不得经营多年的报刊亭就这样关了。“我卖的是情结,卖的是回忆,不忍心让老主顾们失望。”
孟大姐告诉我,每周都有老主顾坐公交车来她这里买报刊,老人坐车也不花钱,主要是把她当成老朋友,有时还会带些土特产给她,处得很亲。还有些人在报纸上刊登遗失声明,自家附近买不到当期报纸作留存,就到她这里来买。住在附近的退休老人们,有些人每天都要到她这里“打卡”,聊聊家常,翻翻报纸,买买杂志,打发打发时间。
更重要的还有中小学生们,这里有2所中小学1所大学,不少学生放学经过孟大姐报刊亭,都会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半月谈》等报刊,特别是《扬子晚报》周三的“中小学生作文”版。“每年寒暑假,还有上大学回来的大学生来看我。他们说,看到孟阿姨的书报亭还在,心里踏实,仿佛回忆起过去的时光。”
其实,我也一样。过一段时间,我会去孟大姐报刊亭那里看看,只要去了,一定会买上一些报刊,算是对她的支持。
因为见证了大多数报摊的消亡,所以孟大姐的坚持特别难得,她至少让我这样的报刊爱好者还有个念想,也让爱阅读的老人和孩子们有个去处,让喜欢回忆的人有个念想。
人不能总看手机,更不能总沉迷在碎片化里。向青少年传递真善美时,精心编选的报刊不应该缺位,更不应在市面上看不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里的句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北朝谢灵运的诗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诗仙李白的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宋苏东坡的词;“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明张岱的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清纳兰性德的词……这些美好的诗词,没有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消亡,也没有因为数字时代的到来而消失。
总有一些人喜欢美好的东西,总有一些人在坚守一份情结,总有一种希望让人好好生存下去。未来,孟大姐的报刊亭会不会消失,我不得而知。只能希望这一小小的报刊亭一直陪伴着孟大姐经营她的生活,让那些每周坐公交车来的老人、那些路过的中小学生们、那些放假归家来看她的大学生有个去处、奔头和念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