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长夜孤灯话论语哲思
63、礼之用,和为贵:为什么说一个人的阶级属性是流动的

63、礼之用,和为贵:为什么说一个人的阶级属性是流动的

作者: 36cdc03e7fe5 | 来源:发表于2017-05-08 14:52 被阅读132次

    原创 2017-05-01 翻腾四海 四海书斋

    【礼之用,和为贵】

    0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一章读起来十分费解,什么和不和、行不行的,不知道有子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据兄弟愚见,要想弄明白他的话,须先理解礼、中庸、和这三个重要概念。礼与中庸,各位已经知道了,下面说“和”。

    成语“以和为贵”便出自有子的这句话,但今天的“和为贵”仅是怜惜和平、反对战争之意,以此解释圣贤所言,未免有些狭隘。

    龢,调也,从龠,禾声。龠,音“月”,乐之竹管,一种管乐器,三孔,以和众声也。从侖从品,侖,理也。所以,龢便是调和各种乐声,使之有条理从而悦耳动听。

    盉,调味也,从皿,禾声。各种调味品必然置于器皿之中,所以从皿。盉即是做菜时使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这样才会美味可口。

    总之,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后来龢、盉二字渐渐废弃不用,皆以“和”代替。所以,凡是不同元素、不同方面相处得协调、恰当,没有过分冲突,皆可谓之“和”。两个国家相处协调,不冲突,所以叫和平。一个社会各个阶层相处得协调、恰当,没有过多的冲突,所以叫和谐社会。

    “礼之用”中的“礼”包含了它的三层含义,指仪文之礼、国家的根本制度及它的本质——社会的阶级差别。行礼用礼,以和为贵。尧舜禹汤这些上古明王,在用礼治理天下之时,皆认为“和”是最佳状态,这便是“先王之道,斯为美”。治理天下之时,各个方面无论大小,皆要遵循这个原则,这便是“小大由之”。但是,过犹不及,若是一切均以“和”为衡量标准,就会“有所不行”,即有些方面会行不通,所以就应当明白“和”这一原则的初衷,才会正确适度地去达成“和”,这便是“知和而和”。前一个“和”为名词,即“和”这个原则,后一个“和”为动词,即用礼时去求得“和”这个状态。

    “有所不行”时,不能仍要机械地一味地为了“和”而“和”,为了“和”而放弃了礼,这便是“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节,约也。节,竹节,突起的竹节就像一段绳子包围着竹子,所以引申为约束之义,如节约,节省。上下贵贱之间要以和为贵,不能过分冲突,但不能一味地求和而放弃原则,尊卑有等、贵贱有别这是礼的根本原则,还是要用这个原则来约束各个阶级,否则,“亦不可行也。”

    我们以处理阶级问题为例,来解释有子的话。阶级差别是礼的本质,下要事上,贱以从贵,不同阶级之间的这一差别必须要得到保证,这是根本原则。但以礼治理天下之时,又不可一味强调这个差别,上使下、贵役贱不可毫无节制,对于下愚之民的剥削不能太过分。必要时,上层也须牺牲一定的利益以惠及下民,使阶级矛盾得以调和,使现状控制在各个阶级均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此之谓“礼之用,和为贵。”但是,也不能为了调和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使各方和谐相处就放弃了礼的大原则,非要打破阶级差别的存在,此之谓“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兄弟第一次读到这一章时,完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有子翻来覆去在说什么。在参阅了前人的解释之后,兄弟对这句话也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但也不敢保证这就是有子心中所想,还是孔子那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啊。

    以前人们常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是教条,要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同样,我们学习孔子之道也不能死板,不得不说,用礼以和为贵,正是孔子中庸之道的又一次灵活运用。对古人的话,我们不能动辄斥之为迂腐守旧,说他们顽固僵化。我们不能像子路那样,在没有完全理解圣人之所言,便顶撞老师:“有是哉,子之迂也!”我们不理解是因为书没有读到家,未能登堂入室。

    我们在判定一个人的阶级属性时,若是以为他非黑即白,他不属于A就一定属于B ,这就是过,以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也是过。关于阶级,不论是微观上的个体的判定,还是宏观上的整体的把握,都要遵循孔子的中庸之道。首先,人们会以为民一定是穷得不能再穷的那些人,这是一种误解。民这一阶级中的人并非都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终日劳苦,《七月》那首诗里描述的对象有当然属于民,但是属于较为极端的例子,当时的民并不是每一个的遭遇都有那么悲惨,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阶级矛盾真是一点调和的余地都没有了,姬姓的天下早该易手了。

    有些民的遭遇不但不惨,他们的家境反倒可以称之为殷实。

    0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史记·伯夷列传》引用这一章作“富贵如可求”。

    执鞭之士有两种解释:一是王公贵族出门时,拿着鞭子为鞭开路驱赶行人的低级官吏;二是把守门庭看家护院的人。总之,执鞭之士必是很低贱的职业,他们当然也属于民这一阶层。但是,做一个执鞭之士亦有可能富且贵,也从侧面说明了并非每一个民都有着衣食无着的悲惨命运。

    【性格与阶级】

    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劳心者与劳力者一个为贵,一个为贱,但在“劳”这一点上则是完全相同的。民要劳力,其艰辛自不待言,而劳心的士大夫们,其辛苦程度并不亚于劳力者。很多人只看到了劳心者的衣着华贵、深宅大院、出入车马,而且以为所谓的“劳心”也不过是费点心思、动动嘴皮子而已,非也非也。如果这般轻轻松松的劳心就能治人,就能把人治好,那天下就没有人去劳力了。

    兄弟曾看过一则新闻,说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在退休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安眠药扔了。靠安眠药维持睡眠,这肯定是因用脑过度导致精神亢奋。不吃安眠药就会彻夜不眠,对于我们常人来说这真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其实,一个人为民还是为士大夫,劳力还是劳心,其决定因素除了他的出身和学识之外,还有性格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天生就有领导才能,从小就是个孩子王,小朋友都愿意围着他转,听他的话。而有的人只适合靠手艺、靠力气混饭吃,你让他去领导一个团队就如同赶鸭子上架。远的不说,就说今天,领导干部们一天几场会,还要接待上级领导,出席各种仪式。开会时你来我往,明明有分歧却不能明说,只能用嘴文争,以法规、政策、原则、精神、指示等为武器,去与腐败分子、与背离中央精神的人去斗争。而下愚之民,比如种地的农民、进城的农民工、贩夫走卒、小商小贩、这些星斗市民都是困而不学的大老粗,对人稍有不满就可以毫无顾忌地破口大骂,甚至挥起拳头武斗。农民在田间地头,往往一言不和就能抡起锄头打起来。如果让这些下愚之民天天去开会,我看真不如杀了他。

    【劳心者之累】

    政治为什么这么复杂?劳心为什么这么累?因士大夫之中同样有君子小人之分,有柳下惠、史鱼这样的君子,同样也有三桓、阳虎和祝鮀一类不忠不义的小人。有人忠君尽礼,心忧天下,也有人患得患失,为保禄位而助纣为虐。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将士分为四个层次,且德行越来越低,前两等可以称为君子,第三等便是小人啦,而最低一等连小人都算不上。治人的士大夫不仅要面对民,更要面对士大夫之中的小人,而后者远比前者更难对付。天天与这样的斗筲之人为伍,能不累吗?

    鲁昭公、鲁定公与三桓争权夺利,季氏为保住自己的头把交椅与其他大夫勾心斗角,三桓与三都的邑宰及阳虎等人之间相互牵制,堕三都时,孔子在鲁定公与三桓之间周旋,子路、冉有为季氏宰时的左右为难……如此种种,士大夫乃至诸侯天子,享受荣华富贵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样的代价有时甚至比劳力还要大上许多。

    顺治爷放着皇帝不做出家为僧,为什么?真的是为情所困吗?我看不是。他说,朕坐在龙椅上,就像坐在了刀山火海上一样(电视剧中的台词,不知是否有史书为据),我们只是看到了皇帝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的一面,却看不到他对付文武百官时的殚精竭虑,每天上朝临政那都是上刀山、下火海,这么说绝不夸张。古人不是说了吗,原来帝王是苦工啊。

    薛宝钗曾说,人生富贵难得,清闲也难得,而既富贵又清闲那是最难得。王熙凤和贾政得了富贵却不能清闲,而贾宝玉却既得了富贵又得了清闲,不过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宁荣二府,没有人肯为家族的未来筹划谋算,难免败落下来,最为大厦倾塌,抄家为奴,这是贾宝玉和贾琏诸人不读书、不劳心的必然结果。

    士大夫之中为君子者,首先要保住自己的权位,其次要压制住小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才有可能使邦有道、天下有道。士大夫之中为小人者,醉心功名利禄,有的甚至冒着极大的法律与道德上的风险,轻则僭越违礼,重则弑父与君,一旦上了贼船就下不来,只能一错再错。得势时风光无限,盛气凌人,可一朝失势,便有亡家灭族之祸。到那时再想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做一个劳力之民,靠力气混口饭吃,不可得也。孔子屡次教人安贫乐道,绝不是在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愚昧他人。“曲躬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乃是肺腑之言,有人说他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这岂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哉?

    【阶级的流动性】

    社会要有阶级差别,这是必然的。但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要适当地加以调和。因此,为政治民之君子,不能让阶级与阶级之间形成森然的壁垒,不能令阶级界限成了铁板一块,滴水不漏。人在不同的阶级之间应该是可以流动的,否则阶级矛盾就会激化到无法调和的地步,天下大乱,改朝换代就在所难免。一个人可以由民升至士大夫,而一个士大夫也有可能获罪而被削职为民,这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正常状态。

    兄弟在上大学时听过一位老教授的讲座,他就曾引用过一位西方学者的话,是谁我已经记不清了。这位学者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开不败的文明之花。我们大加批判的科举八股,洋人竟赞其为“文明之花”,为什么?因为科举制打破了阶级界限,使下层之民可以上升为士大夫阶级,调和了阶级矛盾,保持了天下稳定。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高考也起着科举的作用。不要说考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我敢说,你考不上大学,找工作更难。读了大学没找到称心的工作,多半也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子曰: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所说的“为下”之民,乃是指那些经过社会选择和个人奋斗之后的民。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某一时刻,民这一阶级之内的所有人皆是困而不学的下愚之人。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又说过犹不及,很多时候,他都不会把话说死,把话说得太绝对。

    民这一阶层之中,好学上进、能明道行道的人不在少数,通过“学”而“脱民为人”的人为数不少,正如今天那句流行语——“知识改变命运”嘛。而孔子便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他“少也贱”,替人放牧,看管仓库,这是地地道道的民。但是他十五岁“志于学”,从此“学而不厌”,终于能官至司寇,步入大夫的行列。

    此外孔子的弟子冉雍也是“脱民为人”的例子。

    060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110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060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130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南面,即坐北朝面。古书上常说“北面称臣”,那反过来,“南面”便是为君,但不限于后来的一国之君。“南面”,或指天子诸侯,或指卿大夫士,只要是有治民之权的职位,都可以称为“南面”。

    孔子所谓的南面,是指他可以为天子诸侯呢?还是认为他可以为卿大夫士?两种观点都有人支持,而兄弟也实在无法断定,因为两种观点说得都挺有道理。有人认为孔子提倡君君、臣臣,仲弓是一个贱民之子,即便有才,又怎会让他去做天子、做诸侯呢?因为天子诸侯皆是世袭,一介草民做天子诸侯,那不就是犯上作乱吗?所以这里的“南面”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为政,做卿大夫等职位而已。

    也有人认为,孔子只是说他“可使南面”,有帝王之才能而已。并没有一定要他去“南面”,所以“南面”指为天子为诸侯也不算过份。而且,孔子和弟子们均无天子诸侯之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讨论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应该关心、才有权去做的事情,《论语》之中孔子师徒讨论治理天下和邦国的情形多了去了。

    仲弓之父是微贱之人,所以孔子将他喻为“犁牛之子”。他还有为政治民之才,所以孔子又说他“可使南面”。此外,仲弓还被孔子列为德行一科,与颜回同等。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仲弓的学问道德水平有多么的高。这就证明,即便一个人属于民这一阶层,也不一定就是没有学问道德的下愚之人。仲弓后来能做上季氏之家宰,脱民为人,也是有原因的。

    各位会问,诚如孔子所言,一个人无论属于那个阶层,只要肯学,便不会成为下愚之人,可人生苦短,只有几十年,一个人要学到几时方能判定他不是下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0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的学问道德有可能超越前辈,但是,若是四、五十岁时仍然默默无闻,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照孔子的意思,一个人若是到了四五十岁仍是学无所成,那他这辈子便注定是下愚之人,很少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了。

    这样说,或许有些牵强,但是各位之中,尤其是和兄弟一样,年纪在三十以后的人,必有同感。精力、悟性与十几岁二十几岁时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低了不止一个档次。再加上为生活所累,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工作哪样儿不让人操心?所以,要是到了四五十岁的年纪仍是一无所成的话,若想让学问道德更上一层楼,希望真是渺茫,而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可能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孔子还说:

    17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恶,厌恶。见恶,被人厌恶。

    一个人要是四十来岁了还被人厌恶,不受人待见,那这个人也就完了,不会有什么作为了。当然了,不可能一个人只要被他人厌恶,就表明他不对。严谨地说,厌恶他的是有道之人,是君子,他才会“终也已矣”。实际上,不要说四十来岁,有的人到老了也是这个样子,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就是这样。

    14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鲁国人,是孔子的老朋友。

    夷,通跠,蹲也,踞也。

    俟,待也。

    孙,通逊,谦逊。

    弟,通悌,敬事兄长为悌。

    贼,害也。

    胫,膝以下脚踝以上为胫,就是所谓的小腿。

    古时席地而坐,待人之时比较正规的有礼貌的坐姿是双膝跪在席子上,臀部与两脚相接,上身挺直,这个姿势叫坐。所谓的跪与今天一样,膝盖以上挺直,与小腿成九十度夹角。所谓的蹲与今天的也一样,与在地上大便的姿势相同。

    这是古人的标准坐姿。

    原壤夷俟就是说他在等孔子时是蹲在地上的,这样是极不礼貌也是极为粗鄙不上档次的,所以孔子就批评他:你年幼时不谦逊,不敬长,长大后又无所著述,无所作为,老了还不死。你从幼至老无一可取之处,如此活在世上,不过是贼害世人。说着,用拐杖敲了敲他的小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3、礼之用,和为贵:为什么说一个人的阶级属性是流动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qt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