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e557da20febcc078.jpg)
众所周知,“捕风捉影”乃一贬义词,它的意思是:说话无根据,做事不靠谱。大多用来形容爱东家长西家短、搬弄是非的造谣生事者,似乎与“如此美丽”八竿子都打不着关系。但我对它情有独钟,不是出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心理,而是来自于脑海里不招自来、挥之不去的一幅生动画面。
说来话长,那是二十几年前的一次偶然所见。当时在一所乡村中学站讲台混饭吃,学校一位同事的三岁男孩儿,经常颤颤巍巍、惊心动魄地来我的蜗居玩耍,顽皮之至,活泼可爱。喜欢逗他。有一天,他独自一人,在我门前的花园里噼噼啪啪地跑,张开双臂奋力向前,像是模拟着鸟儿翱翔蓝天的姿态,嘴里还不停地发出兴奋的鸣叫声。咦,这孩子兴奋个啥?
捧着一本书,坐在窗下的我,抬眼望去,花园里起风了,花叶纷飞,阳光与乌云把园子划分成了黑白两半,异常鲜明。出门去,但见天空一边阳光朗照,一边黑云翻滚,一场阵雨即将来临。而孩子伸张着的两只小手,舞动的十个小指头,想要抓住什么呢,能够抓住什么呢?除了飒飒飘零的落叶,那就是不见其形,却又满园子呼呼疯跑的风了。
如果他是对落叶感兴趣,那么弯腰便能拾起,用不着傻乎乎地追赶,也就是说,他在意的不是有形的落叶,而是那个无形的风。他是一个正在追风、企图捕风的可爱孩童。 我不愿破坏他天真的雅兴,默默地欣赏着这美丽的童稚之举。
可接下来的发现,颠覆了我自以为是的判断。我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他基本上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遇到花圃的阻碍,绕过去依然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呢。俗话说,要明事理,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果然不假,我望望天,再看看地,总算明白了他的非凡之举了。
原来他根本不是捕风,而是在捉影哦。阳光从他身后照射过去,把他的身子投影于地,忘我的他想用手抓住、用脚踩住那长长的飘移的灰色暗影,可因为阳光与黑云在天上斗法,进退闪躲,不停纠缠,且他自身又追逐不止,那影子便总是不肯老实安静下来。他越想逮住它、踩住它,却越是不能如愿。
看到这儿,我才觉得“如影随形”值得商榷,眼前所见,该是“如形随影”吧,而且如果真的做到“形影不离”,那才是一个了无生趣、专供写生的呆瓜啊。
这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美丽一幕,过去二十几年了,却鲜活如常,从来没有被我遗忘,时不时就浮现于脑际。它让我对与之类似的“闭目捉雀”“掩耳盗铃”,都葆有一份孩子般的新鲜与愉悦,实在不太愿意把它们当贬义词来用。
成人世界里,我们早已被教化得知可为,知不可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以及怎么说,怎么做,皆有名利、法律、道德,和习俗的若干标尺来衡量,只有中规中矩,才能安身立命;而孩子的世界呢,尚在物我不分、人我不辨、万物有灵、身心模糊的混沌状态,他们听凭生命的元气做主,想成人之不敢想,说成人之不敢说,做成人之不敢做,无羁无绊,自由自在,了无牵挂。
增广有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成一个人,虽然不自在,但不难,遵循加顺从即可。成一个成熟的人,似乎也容易,放弃得不到的,抓住得到的,不作非分之想,不作非分之举,就行了。
用圣人绕来绕去的话说,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把它简化为四个字——“知止能得”,意思是让一切的生命都坐排排,排排坐,拍着巴巴掌唱同一首歌,听候安排,等待幼儿园老师派发糖果。
于是作为个人,你就成熟了,作为社会,也就井然有序了,然而,我们本应该丰富多彩且不断更新的生活,也就一代一代复制加粘贴,毫无创意了。
但我还记得,有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可有孩子气,却不可无童心。正如徐悲鸿所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童心与骨气,或许可以互为诠释,那是生命初始的美丽元气,那是人之为人的强大动力!
网友评论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
童心与骨气,或许可以互为诠释,那是生命初始的美丽元气,那是人之为人的强大动力!
童心与骨气可以让生活水丰富多彩,知足常乐!
童心可贵。
一语惊醒梦中人。☕🌺🌺🌺
那,怎么区别是“孩子气”和“童心”?
刚步入社会,每每遇到事情,还是会忍不住哭,想不通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子。明明从小的认知里面不是如此。
大家都告诉你,世界就是如此,殇!
如果可以,愿那个小孩子永远停留在那个有风的午后!
秋天来了,凉爽起来!真好!
☕
好可爱的“捕风捉影”🌹🌹🍀🍀
——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