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年,47岁的苏洵带着儿子苏轼和苏辙一同赴京参加“高考”。像这样父子三人一同参加全国进士考试的,不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估计也是自古少有。
主考官是当时公认的文章写得最好的欧阳修。这之前,欧阳修有看过苏洵写的文章,感觉水平很高。但对苏轼和苏辙却少有听闻。
那时的进士考试,比现在的高考还严格。考生考完后,有专人把卷子重新抄录一份,并且把句子隐藏起来提交阅卷老师批改。重新抄一遍是为了老师看出是谁的字体。
1
这场考试中,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引起了轰动。另一个主考官梅尧臣一看到这篇文章,立刻被吸引,这是他从未看到过的好文章啊。他立即将这篇文章推荐给欧阳修。
欧阳修看过后,大喜过望,认为它“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之风”,十分赏识。一向爱才异才的他,本应将这篇拔擢为第一,但又感觉该文大概率是自己得意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他劝说同样主张将这篇文章录为第一的梅尧臣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
没想到,试卷拆封后才发现并不是曾巩的,而是苏轼所作,结果阴差阳错,而取为第一的却是曾巩的文章。
2
被录取后,依礼苏轼前去拜见主考官欧阳修老师。欧阳修就他对苏轼文中的疑惑问苏轼:“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苏轼答道:“在《三国志.孔融传》中。”一向严谨的欧阳修,事后真的去查了,结果还是没发现。等过几天,苏轼再来时,他又问及此事。
苏轼说:“我只是象孔融一样作的比方,并不是真事。”
苏轼的回答让欧阳修这位前辈大为惊讶:“你自己编的典故?”苏轼坦然回答:“帝尧有圣贤之德,说出这样的话也是意料中的事啊。”
按古制,科举考试对于引经据典是要求非常严格的,文字必须有出处,如果是自己乱编的,就是犯了大忌,轻则取消成绩,严重的可能要坐牢。
欧阳修听后,不仅大为包容,还向别人称赞:“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不愧是文坛泰斗,他的这个预言竟然真的兑现了,苏轼的确以独步天下之姿立于文学巅峰。
3
欧阳修后来在写给梅尧臣的书信中说:“读苏轼之文,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有一天,欧阳修和儿子闲聊,谈到苏轼时,他难掩欣赏之情,对儿子说道:“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这样谦恭的语言出自文坛泰斗之口,可谓苏轼之伯乐,也成为天下之美谈。欧阳修也以其文采和道德双高为后世景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