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意人生 --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其二)

作者: 天心鸥兹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10:46 被阅读7次

    聊聊苏轼的恩师

                            -- 既是老师也是贵人,苏轼与欧阳修的缘分

    说起欧阳修,很多人会首先想到他的诗文名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意思说人生来多情,是天生改不了的呀,我们那些抑郁的情感只能借助这世间万物来表达一下下,最终都还是要还给自己滴。这不是安慰自己不要为重情找借口嘛。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情公子想念他的心上人,然后在一个角落里暗自伤感,心里想着:我们总是慢慢走散,慢慢失去关于彼此的所有,那以后太想你的话,该怎样去打听你的消息呢!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这要是翻译成现代的情话,那还不腻死个人,分分钟能独占网易云评论头条,获赞无数啊!

    还有那篇洋洋洒洒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官做那么大,还那么有闲,调休请假,整日徜徉于山水之乐,这欧阳老爷子简直是独立世间的快乐神仙,生活惬意的不亦乐乎啊!

    欧阳修

    这还不止,欧阳修还写的一手好字,苏轼看他的书法作品,是这样称赞他的:

    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欧阳修善写楷书,苏轼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

    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

    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修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欧阳修-致端明侍读尺牍

    是不是只看到这里,就已经觉得欧阳修这个人怎么可以那么有趣、那么文艺、还那么厉害呢!

    其实除了诗文书法,论才华,欧阳修也是绝对的实力派,他是北宋时期开一代文风和书风的大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巨大,那绝对不亚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欧阳修也同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那绝对是凭实力“上位”的!

    斯人如是,可谓完美呀!诗文写的那么溜,被那么多人崇拜,连苏轼都是人家的得意学生,仕途还经营的那么好,按理说欧阳修应该每天都呵呵笑,活的美滋滋呀,但人生在世,总是坎坷相伴的,生在天地之间,酒可以没有,谁还能没点故事呢!欧阳修的一生也如是。

    欧阳修出生在四川绵阳,从小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家里的独子,家境也不好,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去了湖北投奔叔叔,虽然叔叔家也不富裕,但对他很好,欧阳修的母亲也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虽然物质条件跟不上,但并不妨碍欧阳修接收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纸笔,母亲就用荻杆在沙地上画字,交欧阳修写字读书。

    好在欧阳修也争气,从小就爱好诗文,自己还经常去别人家借书抄读,他又天资过人,刻苦勤奋,文章写得越来越好,他的叔叔都说:这孩子有奇才!,他日必能耀祖光宗,闻名天下。不过,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历经坎坷。

    天圣元年(1023年),16岁的欧阳修便参加了科举考试,没考上,三年后又一次参加科举,也以外落榜了。1029年,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欧阳修在连续三场重要的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这也算“连中三元”了,后来参加殿试,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欧阳修觉得自己“连中三元”,运气那么好,那接下来的殿试,能不能保持这好运气得个第一呢,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中状元穿。结果欧阳修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穿上了欧阳修为自己做的新衣服,还特意说:“我穿了状元的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据欧阳修的同向时任主考官的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没能殿试夺魁,不是他才学不够,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决定把他定为第二名,也是为了挫其锐气,促其成才。考官也是够任性的呀!

    金榜题名,被授以官职,同时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因为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权贵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一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定为了自己的女婿,哎呀呀真是“肥水莫流外人田”,胥偃这识人的眼力也是高水准啊。就这样,欧阳修年纪轻轻,似乎便开始走上人生巅峰,真是羡煞旁人。

    1031年,欧阳修抵达洛阳,同年迎娶胥氏,又开始结交了一帮好友,这其中不乏尹洙、梅尧臣等等,还有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钱惟演,当时也是欧阳修的上司。

    钱惟演很爱重像欧阳修这样的青年才俊,给他们创造了非常优越的生活环境,虽说当时欧阳修公职在身,但是钱惟演经常允许他们外出游玩,琢磨文化创作,可以说是很“惯”着欧阳修这样一群有才学的后起之秀了。

    欧阳修行楷书灼艾帖卷

    正因如此,欧阳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时间创作,留下无数名篇,将古文的创作继续在宋代繁盛一时。后来钱惟演官场失意,被迫离开洛阳,欧阳修等人为他送行,无不泪目以对。

    景祐元年(1034年),28岁的欧阳修在京做了馆阁校勘,虽然公事繁重,负担着社会责任,不再像以前那么有闲,但他还是继续将:

    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当成快意人生的座右铭。但是好景不长,景祐三年,同在朝野任职,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开始呼吁改革,北宋守旧派和革新派的矛盾开始激化,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因为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打击,被贬饶州。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自然也受到了牵连,被贬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做了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三年后,范仲淹、韩琦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提出改革吏治、军事、教育等主张,欧阳修参与新一轮革新,成为主干力量,但是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改革又一次失败了,范、韩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申辩,也被贬为滁州太守。

    这段经历对于欧阳修来说真可谓仕途坎坷,但是欧阳修还是没有忘记他年轻时向往的那种豁达,怡然自乐的人生观,正是在任滁州期间,他写下了《醉翁亭记》,成为不朽名篇。

    1049年,欧阳修再次回朝任职,五年后,已经在京城做了高官的欧阳修又一次遭到诬陷被贬,命令刚刚下达,仁宗皇帝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的时候,皇帝亲口挽留他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就这样,欧阳修做了翰林学士,开始编修史书。

    欧阳修做文章本就提倡清新平实的文风,这下做了一名史官,能把自己的文笔用于修史,真的是格外的得心应手啊。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北宋文坛,古文发展有点过头,很多人都喜欢写古文来吸引眼球,但是没有足够的天赋,文章往往写得艰涩难懂,看着唬人,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更谈不上艺术价值。

    当时同在修史的宋祁,就好用生僻字眼,虽然就年龄、资历来说,宋祁都是欧阳修的前辈,欧阳修不好意思当面说,但是修老师的性格,是有啥就应该说啥,不吐不快啊!何况修史,那是要给后人看的,还是平实正切一些的好呀!明着不好说,那就委婉的讽劝一下喽,有一天欧阳修趁着宋祁还没来上班,就在书局门上写了八个字:

    “宵寐非祯,札闼洪休。”

    等宋祁来了,这是啥呀?!看了半天,好容易费了一大波脑细胞才悟出来是什么意思,笑说:“这不就是一句俗语’夜梦不详,题门大吉’嘛”,咋写成这样啊?欧阳修笑说:“我是在模仿您修《唐书》的笔法呀,您写的列传,把‘迅雷不及掩耳’这么一句大白话,写成‘震霆无暇掩聪”,那意思我依葫芦画个瓢,是不是很惊喜!宋祁听了,明白欧阳修的意思,不禁莞尔,后来宋祁写文章也平易起来了。

    到了1057年,五十岁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主持进士考试。这期间,苏轼、苏辙、曾巩等先后考中进士,正式进入北宋文坛,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苏轼苏辙两兄弟与欧阳修结缘,开启了北宋文化发展的巅峰模式。

    这里也有一个小插曲,当时那场进士考试中,欧阳修看到了一份非常优秀的答卷,文采流畅,说理透彻,不禁让欧阳修错认为这篇文章很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呀,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吧,就把这份试卷取成第二。结果等到放榜一看,才发现这试卷的作者是苏轼,这真的算是天缘凑巧。

    值得一提的是,与苏轼一同被录取的还有苏轼的弟弟,当时只有十九岁的苏辙,以及后来在北宋文坛上活跃的一批重要人物,可以说,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朝廷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选拔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可谓功在千秋。

    后来中举之后,苏轼还给欧阳修写了一份感谢信,欧阳修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说读了他的信“不觉汗出”,真是后生可畏,感觉自己也因该避让三分。欧阳修对苏轼期许甚高,苏轼也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最终成为了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匠。

    1065年,欧阳修上表请求外任,英宗皇帝不准,此后两三年间,欧阳修又因被诽谤,多次辞职,都未准许。

    到了1069年,时值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因对青苗法有所批评,受到排挤,后放外任,两年后,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熙宁五年闰七月(1072年),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后获赐谥号“文忠”,加赠太师,追封国公。

    这就是欧阳修精彩传奇而又跌宕的一生,他的坎坷际遇、仕途崎岖,还有他的识人慧眼、诗文革新,都使他独立于世,令后人追模不绝。

    他是一位在北宋那片特殊的天青色烟云里滋长的文化巨匠,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生出的一代文豪。无论我们今天以何种角度来解读他,他都是那样丰富、那样可敬、那样怡然自乐的一个存在,像一个隐居山林的醉翁,神秘而又真实,他的人生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流淌的浪漫与飘逸气息。

    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与欧阳修同时代的王安石评价其:

    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苏轼评价恩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赋似李白

    我想,正是欧阳文忠堪为人师的文章与慧眼,才有了曾巩曾布、和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文化绽放,才有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苏轼能够在他年轻时得遇这样一位恩师,一位好友,是苏轼莫大的幸运,也是北宋文坛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传统文脉传承的幸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轼”意人生 --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其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sw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