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754/fca814f5628e0a13.jpg)
女子不如男
看似开放发达的地方会有所不同,但回本溯源都不过如此。所知道的农村,哪怕再贫穷,可是对于生孩子的事情都是很看重。
好像是很久远的事情又好像在眼前。惠英霞出生于南方一个很偏僻的农村。
那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的孩子的都是好几个。父母忙着做工挣工分,孩子多了就是大孩子带小孩子,一个带一个。
农村除非是地主前身家庭或者家里条件好的才能所有孩子都上学。
惠英霞是家中老三,头上一个大姐和哥哥,本来底下还有个妹妹,可惜早夭了!
据说她哥哥出生的时候惠爸爸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她出生的时候惠爸爸包都不包,对女孩的喜欢完全摆在脸上。她还不信,长大听说后跟亲朋好友求证了很多遍。
那时候条件不好,孩子都是散养,只要不饿着就行,除了哥哥,不用干活,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反正有好的都是紧着哥哥用。
哥哥好福气,生的细皮嫩肉,模样俊俏,好看极了,家人对他真是疼爱至极。
女娃们只有羡慕的份啊!当然哥哥对姊妹们还不错,不管是父母还是谁给的好吃的东西都会偷偷留点给她们吃。
也许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吧,对于所有人对于哥哥的偏爱,姊妹们并没有怨言,反而都跟着宠着家里这个唯一的男孩。
哥哥真是从小到大就没干过重活,都是姊妹们干完了。姐姐惠英美的身体不是太好,反而惠英霞一直身体很好,家里的活都是她在干。
她父亲外出务工,母亲也是身体不好,就算身体没有不好,她母亲也是那种憨厚没有主见不怎么会做事情的人,也就是说不是她不做,而是做不来。没办法,家里的活总要有人做啊!
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务工挣点家用。而哥哥从小就是公子哥,连笤帚都没拿过,简直就是幸福快乐长大的。
惠英霞是姐姐帮着带大的,因为姐姐也是很早就帮家里干活就没上过什么学,小学也许一二年级都没上完吧,就一直帮家里操持。
那时候还是集体干活的时候,多个劳力就会多挣工分。
家里人口多,自然吃饭的也就多,农活也就多。母亲虽然不怎么会干活,但是也不能在家闲着啊!
在惠英霞还不会走路的时候,父母都去干活了,要么把她锁家里,要么把她带在身边拿个绳子栓着。
据说有次农忙的时候,父母没顾上,可能是栓好了禁不住小孩调皮不停地往外爬扯就松开了,这一松开就不得了了,还是孩子的她什么都不懂,见没有束缚了,就不停往别处爬,东张西望新鲜极了,可是爬着爬着不小心掉田沟里去了,要不是被路过同村人发现的早,小命都没了!
也是农村孩子好养活,惠英霞并没有因为这次“惊险”而有什么不同。父母也没什么特别关照,还是照常一如既往地生活着。
也有人说这孩子命硬,“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有福之人啊!
虽然是老人们这么说,但家里人也只是笑笑还不是一如往常。惠英霞试想着如果是哥哥遇到这等事父母会不会有点变化,可是父亲真的是轻微变化都没有,母亲是憨傻之人,自然也不懂什么?
大队里的工分就没有挣完的时候,家里地里的农活也没有忙完的时候,父亲总是很忙,年景不好,收成不好的时候,回家就会在厨房灶台后面不停抽烟。
母亲又不是能干之人,帮不了什么忙!家里孩子又多,吃饭的人头又多。怎么办?
挣得钱还要管着哥哥念书,姐姐早就没念了。惠英霞还小,还没到念得时候,看样子也没法给她念。
慢慢长大之后,父母渐渐劳力,体力大不如从前了,哥哥又啥都不干,活自然落到姐妹俩身上了。
也奇怪,惠家三个孩子都成长得很好。男孩一表人才,身体健壮,细皮嫩肉的。女娃嘛一看就是干过活出过力的人,身体结实,常年干活,俩女娃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明媚,油麦色的肤色阳光下看着很耀眼,很健康,很美好。年轻就是好。
这话说,惠英霞是老小,虽然家里最受宠的是哥哥,但惠英霞从来没觉得什么,家里人对她也很好,虽然父亲很严厉从未笑过。
尤其是哥哥,对她这个妹妹很好,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给她留一份。兄妹俩的感情一直都很好。
而且惠英霞是三个孩子中最聪明的一个,虽然读书比较晚,还是她看见哥哥读书,她也想读,就央求父亲送她上学堂的。
惠父看似严厉,可是哪有父母真不喜欢自家孩子的,看着老小也很聪明也到了读书的年纪,就送她上私熟了。
孩子也很懂事,满足了她的愿望,她还是照常给家里干活,自己该做的事一份不落,每天都做完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理。
幸好私塾离家不是很远,就在隔壁村老上头,那时候都是泥巴山路,不是很好走,所以为了上学不迟到,又要干完家里的活,小英霞就会提早个把小时起床。放了学早早做完作业就帮家里干活。
同村里孩子很多,所以上学也有同伴,这样自认为快乐的日子持续到了读书的第三年。
读书读到三年级,原本以为会一直读下去,可是家中变故,母亲重病,父亲也因常年劳作身体也不好,姐姐早就没读了,哥哥对读书没兴趣也没读了,英霞想读,可是家里条件不允许。现在需要的是劳力干活。
三年级没读完半路回家了,也没跟学校老师说。教她的老师也是一个村的,当然知道她家的情况,但是觉得孩子有慧根,不读书可惜了。还去她家跑了好几趟,劝说惠父不要让英霞放弃读书,虽然那个年代没几个孩子完整读完书的,何况还是个女孩子。但同村老师真是看在孩子很聪明又对读书很有兴趣。
可是再怎么样?他作为老师也尽力了,家里有本难念的经,也没办法。
多年之后,惠英霞一直感恩于老师教导之恩!
不过那时候,女孩子读了三年书也算识了大字,起码自己名字会写了,走哪认得几个字了也算不错了。
虽然惠英霞不高兴了一段时间,在老师来过几次家后还以为会说动父亲,可是没有改变。
老师走出她家门还对她说,不要怪你父亲,他也是没办法,你很聪明,以后做什么事情要自己抓住机会,老师也只能帮你到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