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无疑是西汉最知名的大将,在后世拥有众多的粉丝。武人爱他的勇猛,因为他箭术无双 ,能射石搏虎。文人难免怀才不遇,所以也常系心于他。
而李广之所以能如此千古留名,文武通吃,最大的原因来自他的真爱粉司马迁,正是那篇著名的《李将军列传》将他推上了神坛。
不过,长久以来,关于《李将军列传》的创作动机一直有不少争议。
司马迁的创作动机
李广一生的功业主要表现与匈奴的战争中,虽然他才气天下无双,也在很多战役中表现了超出常人的胆识与谋略,但就结果而言,他并没有立下显赫的战功,也没有因功封侯。
卫青、霍去病就不用说了,单说他们手下的将领就有许多因功封侯的案例。卫青手下因功封侯的有九个,霍去病的有六个。然而,这些人都没有专门的人物传记,仅仅是附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
那么,司马迁为何独宠李广?他创作《李将军列传》的动机是什么?
通常的说法是,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被汉武帝下令处死。不过,西汉时期有两种方式可以抵消死罪,一是花钱,一是宫刑。司马迁交不出那么大的赎金,也没有人敢借钱给他,为了活下去,他只得接受了宫刑。
自此,他成了一个任人耻笑的刑余之人,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于是他借李广祖孙三代的悲剧来抒发对汉武帝的愤懑之情。
真的是这样吗?
要理解司马迁的创作心态,我们就要了解司马迁究竟是如何看待李广的悲剧的。 而李广悲剧的核心又在于他的难以封侯,所以搞清楚司马迁对李广难封的真实看法是一切的重点。
李广为何难封?
李广从从军以来,与匈奴交战有八十余次,可谓是一个沙场老将。然而,随着许多资历较浅、能力也不如他的人都陆续封了侯,李广却终身没有封侯,原因何在?
对于李广难封的原因,《李将军列传》给出了四种解释。
其一,文帝叹曰: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生不逢时。
其二,李广与望气王朔燕语:“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广就没有封侯的命。
其三,望气者王朔认为:“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杀降带来的报应。
其四,武帝“以为李广老,数奇。”—-李广命数不好。
上述的四种解释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命不好,一类是因果报应,而这两类原因都不是人能掌控的,皆从属于一种自身之外的神秘力量所操控。
这看起来挺迷信的,那么,司马迁自己相信他在文中给出的解释吗?
一切都是命
这又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不信,这种观点认为司马迁是故意这么写的,他故意把李广难封的原因归结于荒诞的天命信仰之流,其实就是暗示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汉武帝。
另一种则认为,司马迁自己是相信的,所以他才会这样去写。
我赞同后一种看法。
理由有三点。
其一,司马迁给李广难封找的理由有四种之多,且都属于神秘力量范畴。倘若他认为原因在于汉武帝,就算不敢说是汉武帝,但也不必如此反复强调神秘力量的因素。
其二,司马迁对于天命是有信仰的。众所周知,太史公创作《史记》的目的在于“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相信天命对人的作用的。
其三,在《史记》其他的人物传记中,文中的人物也都曾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命运等神秘力量,比如《项羽本纪》中项羽就认为他失败在于“天亡我”,而司马迁却评论为“岂不谬哉”。
《白起王翦列传》中武安君白起自杀前认为自己该死的原因是“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司马迁则明确指出“死而非其罪”。《蒙恬列传》中蒙恬将其死归因于“绝地脉”,司马迁则认为是“阿意兴功”。
但在《李将军列传》中,当李广将他的悲剧归结于命运、因果报应等时,司马迁却没有加以明确否定,那么他对于这种解释的真实态度就不难想象了。
司马迁的人生追求
当我们弄清楚司马迁对李广悲剧原因的真实看法后,就不难明白,那种认为太史公创作《李将军列传》是为了抒发对武帝的不满情绪的讲法确实太过肤浅了,有些贬低了太史公的思想境界与他创作《史记》的初心。
太史公写《史记》并不是为了个人泄愤,而是为了探究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所谓“通古今之变”。正如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所指出的:《史记》每一篇列传必代表某一方面的重要人物···每篇都有深意。大都从全社会着眼,用人物来做一种现象的反影。
后人之推崇司马迁,原因也就在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