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悅己哲思散文
如果爱57小我大我

如果爱57小我大我

作者: 玩哲录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12:04 被阅读104次

    而第二位比较有影响力的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他在变态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以及临床心理学领域有着显著的影响,他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心理治疗家,他其实是从事实临床实践的一位心理学家,所以他更注重实践层面的心理学意义。

    他提出,一个人的“自我”,可以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现实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居住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而理想自我,是说一个人经由理想或者一个人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或成长的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换句话讲是,理想的自我是一种“self image”,也就是一种自我镜像的意思,是一个人最希望成为的那种最高评价的自我概念,或者说是他有强烈的愿望要成为那样的一个人,而这种愿望或愿景,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说了,这其实就是“理想”的概念,所以,这样的一种对理想所进行的追求,就称为“理想自我”。

    这么,理想自我是怎么形成的呢?

    它的形成过程会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个是建立在一个人对他人、对父母、对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也就是说,我们在成长过程当中,我们生下来,我们是很弱小的,我们需要寻找社会的帮助我们才能活下去,我们离不开社会,而这种社会化的过程,经过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

    也就是我们人很小的时候,只会索取消耗社会生产资料,他是没有办法去创造财富的,人有一段漫长的生活依附期,而社会化就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是生存条件之一。当然了,一个人如果生下来就像我现在这样思考问题,就像很多成年人这样,那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社会对他的影响是很小的,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他不需要接受社会的影响,而且很可能会质疑社会的影响,他成人了成家了赚钱了,他不接受父母的资助,不依附别人的供养,所以,也不存在什么社会化过程了。

    当然了,这是不可能是的,因为我们人从出生到长大,其实都是很弱小的,我们人类的本能很低,我们必须得依附父母或者成年人来养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父母是一夫一妻的情况下,父母养育我们也不是无条件的,他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你要听话,你要接受社会化,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更适应这个社会,他们也要给你灌输一些东西,比如社会上所倡导的一些主流观念,他要教你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就叫价值,而所形成的这些观念就叫价值观,价值观是人在社会中的自我体现,是体现在社会关系中的。

    而这种价值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条件就是你得付出这种生活依附的代价,而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父母养我们不是白养的,因为在社会中,把一个人养到很大,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那父母很自然是希望从儿女身上得到回报的,那么,父母们怎么得到回报呢?

    这种回报的形式之一,就是孩子要听话,要服从,要接受父母的控制,也就是说孩子自然的会学会怎么样讨父母的喜欢,而且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许,所以我们人有一种天生的这样一种希望,就是希望别人都能认同我,夸奖我,赞许我。所以,要夸奖孩子,不要打击他,他在弱小时,其实是没办法只能是一种依附关系,这一点中国人很失败,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从小到大,很多人的信心早就崩溃了。

    你要尊重他理解他,当然也要去赞许他,人是需要赞许的,这是一个很强烈的愿望,甚至是有些到死还是希望别人多夸夸他,尤其是父母的赞许对一个人的具有十分长远的重大的意义,这是人的本性。

    但是,这种赞许我们又说了,是要有条件的,而不是什么事都赞许,它的前提是必须得听父母的话,必须按父母设定的条件去做,因为只有父母才能判定哪些事是值得不值得赞许的,并不是什么事都值得赞许,那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才给我们赞许,这个赞许也并不仅仅是口头赞许,还要有实际的行动,比如父母给我们吃好东西,喝好饮料,有耐心去哄,带我们去玩,总而言之要给小孩子,这样一个正性的奖赏。

    而这种奖赏的前提,其实是建立在孩子必须要符合父母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孩子要听话,要接受社会化,而孩子长大后,比如青春期的时候,就会面对孩子不接受怎么办?

    所以,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价值观是自然而然的,是合理的,而不是强求的。如果父母提出的这些价值观,特别违背孩子本身的天性,也特别违背人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机体经验。那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得发展出他自己的判断能力了,从而去形成他自己的“理想自我”,让它去指导现实自我,来积极的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

    因为父母的社会的现实的“自我”,是无法满足“理想自我”的形成,当然现实的自我很重要,特别是青春期,但人也并不会真的就相信父母所说的那一套东西,尤其是他认为确实也不是很正确的时候,那人也会自己进行判断,重新选择一个“理想的自我”,换句话说,“理想自我”虽然是根植于现实,它又是高于现实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真正自由意志的表现,最终孩子是不会听父母的,我们成年人都知道,我们现在有哪个人会认为父母当年的那一套说教现在还相信,并还坚持他们的那些价值观念呢,因为时空在变,人的观念也会变化,也正是因为他有新的更高的追求,或者说有了“理想自我”所导致的必然。

    而能够拥有“理想自我”的意识的人,这样的人,心理学家会说他的社会适应良好,而且主观体验也比较幸福。但是,我们观察这个社会,也有很多人不那么幸福甚至活着是非常痛苦的,那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是父母的越俎代庖所形成的一种“巨婴心理”。因为一个人的“理想自我”,本质是他本人所进行追求与探索的,父母的越位,让他失去了一种创造自我的快感,就是说,在人的理想自我的形成过程,它也是建立在父母为代表的成年人社会,这种极为苛刻的价值条件基础之上的,而集体经验常常强求个体去做一些事情,接受一些东西,或者说是他人和社会对个人自己所追求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观或价值条件的不一致,父母这样要求,老师这么要求,社会这么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人所追求的独特的“自我理想”,就会必然地同社会自我,同现实自我和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因为现实和社会或成年人所坚持的价值其实是集体性,是要求人要有同质化的,而不太提倡个性化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内心就会出现混乱,就会产生焦虑,就会出现生活适应上的困难,进而出现心理疾患,这是罗杰斯从临床当中发现心理疾患的人,大体上是因为他的“理想自我”所遭受了巨大的压抑而造成的疾病,而这种疾病其实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那这样的人社会适应性就差,主观的体验感受也很不好,所以幸福感也差,总觉得自己处于他物的控制之中,从而没有自由的可能。

    第三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是Fenigstein,Scheier与Buss这三人他们在1975年,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的概念。

    比如你是一个公司的员工,某个大学的学生,你是个男生,你是一个中国人,你是一个新疆来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公开的社会信息,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这一部分内容,那这些就叫做“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而还有另外的情况,是某些自我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即私我(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但是,“私我意识”所代表的信息是和“公我意识”有着巨大的差异的,比如有的人“公我意识很强”,而有的人私我意识比较强。私我意识高的人对群体中社会压力的敏感主低,比较注重信念、价值、情感等个人的内在方面,而较少考虑到他人的意见与期望。而公我意识高的人会避免不合群,对他人的意见非常敏感,会影响受到他人与社会规范的影响,也更会调整自己,从而去更好的适应所期待的社会交往。

    网友A:

    是的,我是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这样说,我的父母是谁,我的祖国是哪里,我的亲朋好友是谁,我的族人是谁,我经历过哪些事。否则,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没有人认出你。就像蚊子,它们没有个性,没有记忆,都是一个样,所以就没有自我。

    北斗:

    确实是这样,根。虽然在社会里,比如在一个团体或者一个小组中,比如治疗或者说一个活动当中,每个人都可以是“镜子”,你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人所组成的多面镜子来反思自我,当别人说的东西是我们自己没有认识到但也有道理的时候,那就可以视之为这个人的盲点,人通过这种形式从而会自视到自己的盲点,但当一个人去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有这些盲点的时候,他人往往也是无能为的,比如人为什么会有“理智”去理解这些镜子,并反思这些盲点是有什么构成的,这就要进入去分析无意识的自我了,而这就需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加以解决。从这一点上来说,人还是有自己的自由精神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爱57小我大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rr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