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感

作者: 亦恬_ | 来源:发表于2019-05-31 22:29 被阅读13次

    近来比较闲,课程并不多。前段时间忙时,在图书馆看到满架的书,各类作家、各类经典的书籍应有尽有。书架上,凝聚着名家们毕生思想精华的作品,一排排,一摞摞,太吸引人了。总是在想:若有半日闲的美好时光,来细细品读这些书,该是怎样的乐事一件?

    空闲时间来了。在书架之间转,很多书都想看,拿起了这本,发现那本更吸引人,想看这个作家,又觉得那个作家也值得一看。可看书快不了,一快了,就如走马观花。甚至比走马观花还空白一些。不渗透文字去理解,没有进入到作家那个语言环境中去,速读、浏览至多是知道个大概情节,读书收获大打折扣。且这也仅限于小说,读散文用此方法的话,会越读越茫然、乏味。所以,尽管很多书都想看,但当我拿出一本,至少也要用去了半天时间了。贪多,除非是时间非常充裕,或是每本只打算看一两篇,不然是看不完的。

    挑了心爱的书。其实挑也不容易,在浩瀚海里,深感自己的无知和空白,看着哪本都吸引人,哪本都应该读一读。思前想后一番,才在书架上拿下一本,这过程不能说很艰难,却总是犹豫不定,难以取舍。

    看书的时间过得特别快。才看了没有1/4,抬头看钟,半天要过去了。而且挑出来的心爱的书,最后没有时间看得完,只好把它重放回书架。这种感觉太懊恼了。就像在大海中抓了一条美丽得发光的鱼,还没来得及细细端详,又得将它放回无涯的大海中了。彼此之间毫无交集,仅是擦肩而过。

    不过,有时间看书总是好的。虽然能看的并不多,但将时间花在了那一本半本中,用心读了,也总会有收获,不算枉费了时光。近来所读,散文居多,如琦君的《琴心》《且修一朵岁月禅》。读琦君时,有一种巴不得把她所有书都看了的感觉。以前只看过她的一篇散文,写她的母亲,不记得什么题目了,只觉得她的文风如同她的笔名一样,颇有旧时女子的那种淡雅韵味。《琴心》和《且修一朵岁月禅》都是琦君生活的写照,真性情的倾吐。读其散文,仿佛走进了那个和乐敦厚的东方世界。她笔下所写的人物和事物,就像在眼前一般。

    最令我佩服的是,琦君扎实的阅读基础和惊人的阅读量,可谓是饱读诗书。几岁时就读了《诗经》《楚辞》《左传》《孟子》《史记》《汉书》等,上中学之前,无论是古人还是近代书,琦君所阅无数,《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已读了好几遍。这种从小就培养的读书爱好,使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除了她的天赋,也更让我相信,才华更多是后天的修炼而成。琦君能将读书当做一生的爱好。这也是一种漫长的文学修行。难怪琦君能成为台湾散文大家呢!

    看琦君的散文,也看萧红的,汪曾祺的。萧红短暂的一生太悲惨了。有人曾说,如果萧红不早逝,她的文学成就绝不亚于张爱玲。我也是赞同的,她的两部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足以证明。读萧红的散文,总是浮现她坎坷曲折的生活场景:逃难、被抛弃、疾病缠身等等。当然,萧红没有直接写这些,也许是我先入为主,在看她的文字里,就总是带着一种悲怆的目光。她也写那个时代悲惨的人民。萧红的散文我并没有深入看,抱着一种想了解她的生平的心态,也就不求甚解,一带而过了。

    汪曾祺的散文挺有意思。正如他所说,生活是很好玩的。在汪曾祺笔下,生活随便的什么东西都能洋洋洒洒成一篇文,衣、食、住、行,不一而足。看他的散文,真能感觉到他有一颗悠闲豁达的心,行文极其自然,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而是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时汪曾祺很幽默。比如他写栀子花: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所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的,你们他妈管的着吗!”

    再如他在《旧病杂忆》中写牙疼:

    我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说一朵什么花来!我不会疼得“五心烦躁”,该咋着还咋着。照样活动。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牙疼于我何有哉!

    读着真让人忍俊不禁!汪曾祺的散文确实是好玩。但读其散文时,须有一份兴致。心急浮躁,就很难觉得好玩,因为他写的都是一些很平常的生活小事。急躁的读者也许会觉得无聊。

    其实,读散文真的需要静心。因其没有太多起伏变化的故事情节,多半是作家抒发情怀的文章。我静心的功力也不足,只是因为兴趣,挑这几个作家的散文来看,是因为之前看过了他们的小说,所以想看他们的散文,好奇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是怎样的,也是为了偷一些他们写散文的方法。

    相对来说,故事性较强的小说,更吸引人持续地看下去。近来看的有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周国平的一部纪实性作品。写的是她身患绝症的女儿从出生到夭折的过程。读着那些文字,真让人产生声声俱泪,字字滴血的悲恸。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如此感人。而这种爱和不舍,又令人揪心。周国平在书中关于对待生命、对待苦痛、对待抉择的感触和解读,非常深刻。因为这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来更深刻,给我的触动很大。或许我们都应该去读一读。

    再说到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实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她暗恋的人诉说了她潜隐了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茨威格非常擅长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情感活动和心理状态。这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认为,书中有一个比喻写得非常好。抄摘原文如下:

    我时刻为了你,时刻处于紧张和激动之中。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对口袋里装着的绷得紧紧的怀表的发条没有一丝感觉一样。怀表的发条耐心地在暗中数着你的钟点,量着你的时间,用听不见的心跳伴着你的行踪,而在它嘀嗒嘀嗒转动的几百万秒之中,你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将一颗暗恋的心,比作上了发条的怀表,分分秒秒都在等待,数着时间提心吊胆。这比喻太妙了。而且,揣着怀表的那人,根本不会关注它,甚至忘记了它的存在。只是在它到了那个点而提醒时,才会匆匆地瞥它一眼。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地写出了俩人之间的关系,暗恋者的焦灼和痛苦,被暗恋者的冷漠和忽略。书中精彩之处当然不止这一个,不得不佩服茨威格的笔力,感受着人物的感受,读来深受撼动。

    难得有闲着的时间,就想尽可能地看书。恨不得把平时无暇看的书,一股脑儿全都看了。除了读了熟悉作家的书,也翻阅了其他作家的书,如余秀华的《无端欢喜》、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黎戈的《小鸟睡在我身旁》等,每本都是杂乱地翻看了一些,很贪心,总是想尽可能地多看。但是,欲速则不达。也是因为我的时间安排并不合理,看书的时候,便整天埋头地看,而排除了其他的活动。结果是,读了几本下来,就感觉愈来愈闷,找不到那种阅读的愉悦感,读的速度也越来越慢。明明是很经典的书,很精彩的文字,却读不出什么味道来。

    后来一想,我这是脱离了生活的阅读。一切脱离了生活的事物,都不能长久的。写作是如此,读书也是如此。虽然书中有人生百态、有智慧无尽,但书毕竟是书,是别人的经历和感触,我们脱离了实际生活,而一味地企图从书中窃取生活,终究要失望的。所谓物极必反,只是一股脑儿地贪读,而不消化,是没有用的。

    好在,这一小段时间的读书体验,也让我知道了如何更好去读书。而且,意识到读不下去的时候,我也适时地转换了视觉。如听音乐、看节目、找朋友畅聊等,要读书,也要深入去感受生活,这样再来看书,相信会有更好的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xn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