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也是一种文化

作者: 邹雨青 | 来源:发表于2016-02-22 22:08 被阅读415次
    郭敬明为莫言的新书《蛙》的签售会捧场

    昨天刚把一篇自制娱乐画报po在公众号,高中同桌立刻发来消息问:“我有没有看错,你居然发这种文章?”我说:“突然想写这类文章,逗逗人玩嘛。”

    想想以前,在高中的时候,不论我看的书还是写的文章,都是走高冷路线、偏阳春白雪型。在那个满揣文艺梦想的年龄里,我们几个文青皆视严肃文学为尊、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为标尺衡量自身,而对市面上铺天盖地的《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说三国》不屑一顾。

    说也奇怪,大学上了过半,如今竟也开始考虑市场和读者群写通俗文章起来。或许是年岁渐增,情商也跟着涨了?或许是,或许不是。总之我妈作为我的忠实读者给我的反馈是:“写这种大家都看得懂的,蛮好的。”

    半个月前出版的新书,如今已稳居当当网通俗历史畅销榜前十,在各大网店实体书店也是随处可见。试走通俗路线写的几篇微信小文章,被各个公众号转载所获的阅读量从三位数到五位数不等。看着自己写的东西被一遍遍阅读、赞好、推广,给读者或启发或质疑,这样热切的感觉从未有过,太棒了。

    有位纯文学作家前辈跟我聊天,问我如何让自己的书畅销。我说:“我事先定位一个读者群,所写文字都是针对他们、对他们而言重要的。”我向她表示,我很敬佩那些严肃文学作家,他们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坚守一方心灵净土。作家坦诚地回复:“即使是写纯文学,还是希望我自己的书能畅销。”

    文学的畅销程度和其通俗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早前在一次作者签售会上,严肃文学作家莫言就坐在青春小说作家郭敬明的旁边,以郭的火爆人气带动自己相对“少得可怜”的人气。即使在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让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了这个作家的名字,而终究是昙花一现,雁过无痕。相比之下,郭小四却日益如日中天,从单纯的写小说、办杂志到如今将作品改编成电影、舞台剧,表明他是个十分成功的“产品经理”。

    在这里并不评论小四的小说电影本身,单谈谈他和他的策划团队。他能够有清晰的目标观众群、推出风格鲜明的通俗化作品并且保持和读者、观众的紧密互动……鲁迅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我说,通俗文学原本难登大雅之堂,可后来看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大众文化”。

    俗,涵盖世俗、民俗、风俗,是中性词;俗文化,和“庸俗”、“低俗”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我们常常会有一种错觉:认为这个人是写严肃文学的、呆在高校写论文的,那他/她必定是“十年磨一剑”、认真地对待学术;那个人是票房年年大卖的年轻导演,做的电影偏向轻松幽默搞怪风格,那他/她就必然比较浮于表面、以营利为唯一目的了。

    其实,通俗不是庸俗,严肃也并非严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享受了一番祖国各地美食的视觉饕鬄盛宴;电视节目《爸爸回来了》中甜馨的本真表现萌化了大批观众,也在无意间让很多年轻父母get到乃爸的“情感陶冶式”教育方法;严肃学者黄仁宇唯一一部面向大规模读者的著作《万历十五年》也让历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这些使得大多数人能够轻易理解和融入的文化,属于“俗”的范畴,但也能让人学得东西、感悟一二。

    相比之下,中国知网上那些一搜关键词出来的一堆标题冗长的论文,看起来“严肃”的可怕,读起来却不知所云,有明显拼接抄录其他文献、词霸自动翻译外文资料的痕迹,完全无法体现“严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学术垃圾”,裹着文化的外衣,打着高尚的旗号,看似高大上,实则令下里巴人都不屑一顾。

    俗的文化,既能让接受方更好地理解、思考,也能通过他们的反馈,使传递方吸取经验和意见。以前为了显得自己不是“俗人”,一味和“俗文化”划清界限,现在仿佛明白了一点:俗文化,我们在生活中创造着它,它也不断建构着我们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俗,也是一种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yb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