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一个新地方,不管是旅游还是居住,我都会怀着孩子般的兴奋与好奇,到处瞎逛,寻找可以舒展筋骨的地方。
小镇有六间收费健身房,不少人参与夏季举办的慈善筹款跑/走比赛,也出了几位代表加拿大参加国际赛的运动员,然而,一个现象让我迷惑:小镇居民中超重的人比例很大,日常饮食也不太讲究健康模式,坚持运动的人群似乎没有扩展的迹象,无论是健身房还是运动中心,见到的多是年轻人,而参与锻炼的中年人比例不多。
我不喜欢被禁锢于狭小的空间与器械为伍,对健身器材的抵触如同对塑料花的抵触,因此,健身房不在我考虑之列,室内运动中心便是我“瞎逛”而发现的“成果“,于是,在漫长的八个月冬季中,我锻炼身体的基地就设定于归属镇政府管辖的室内运动场。
小镇主街建筑几乎都是简单的一层或两层的小楼,有的是商铺,有的是住家,偶有一栋五层楼的旅店建筑,也是灰头灰脑的方形建筑,因而这个运动中心的建筑自然在毫无竞争对手之下成了地标建筑。
运动场为椭圆型三层建筑,外框架由木头组合、成拱柱型,支撑最外围的顶翼。内为钢筋水泥结构。正门大厅设有玻璃橱窗,展出当地获奖运动员的球衣和奖牌等记念物品。首层外围是游客咨询处、咖啡店,办公室储藏间等,中央为两个标准冰球场,周围是小型观望台。二层是沿外墙而建的溜冰道,符合国际室内速滑赛事标准,中间空敞,可以观望首层冰球场。三层是塑胶跑道,被划分成快跑、慢跑和行走道,依着二楼的速滑道内圈架起而建,每圈为330米,中间空,因而不但可以看到一楼的冰球场,也可以看到二楼的溜冰区域,其结构非常合理,以首层为主,二层为辅,三层为次,巧妙利用空间,节省了看台的空间,可谓精美设计。首层的冰球场和二楼的速滑道也只是在冬天才被人工铺冰,有专门的职员开着冰车保养冰面。几乎每周末都会有冰球比赛,或是速滑比赛,有时是女子花样比赛。来自加拿大或世界各地年轻人青春洋溢的笑脸,给这个运动中心带来了人气与满满的正能量,即便还没开始跑步,便已感觉到自身的能量在增长。
如果没有特别原因,周二和周四早上7点15分是我跑步的时间。6点30分起床,换好跑步衣服,准备运动袋,而后在咖啡香气中渐渐清醒,7点钟准时出门。到运动中心晨运的人基本是随时间段而变化,我是属于7点15分到8点15分的晨运者,自然会遇到同时间段的居民。他们有的独自前来,有的成双成对,有的成组,但绝大多数是来慢走或快走,偶有一两位老人推着助行架,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由于径道被鲜艳的油漆划分成三条道,人们各行其道,加上这个时间段,跑道上只我一个人在进行五公里跑,因而不必担心超越慢跑者,也不必担心挡了快跑者的道,省心。
周二周四早上,我在三楼慢跑时,往一楼的冰球场望去,常见职员开着冰车在球场内转悠,维护球场。而另外一个球场往往会有年少的球员在集训。周六,因时间充裕,我把早上留给写作,中午时间留给绘画,完成计划后,会在下午2点出门,到运动中心跑8-10公里,边跑边观看楼下的速滑,花样滑冰和冰球比赛,倒也有趣,时间过得快。
同时段的晨运者或周末午运者相对固定,渐渐地与大家熟络起来,打个招呼,或者闲聊一会儿,聆听他们的故事,了解当地民俗,有些素材被我写进短篇小说集<<北极光下>>,成了跑步生活的额外收获。(摘自<<小城故事>>-陈苏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