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论语《论语》解析
【焕文书院王鹏翔论语札记110】原来孔子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

【焕文书院王鹏翔论语札记110】原来孔子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

作者: 书香联盟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10:06 被阅读0次

原      文

 《论语公冶长篇》

        5.19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学记】: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名叫季父行父,文是他的谥号。季文子其人在历史上存在褒贬不一的说法,举例说明一下。《左传・襄公五年》记载;季文子去世后,在为他举行葬礼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样大的一个官,竟然什么家产都没有,几乎是个“四”无主义:无妾、无马、无金玉、无多余的器皿。说明他清廉而忠公,这是褒奖的一面。【今译】:季文子凡遇到事情,都要思考很多次才能下决定,因此而被世人所称赞。孔子听说此事后便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但在《左传・宣公元年》记载:当时鲁宣公篡立,各国诸侯未派使者来贺。按当时的惯例,国君新立,诸侯派使者前去祝贺,即等于承认其权力的合法性。当时齐国是大国,如果齐国派出使者来参加,其余各国必定仿效。于是,宣公派季文子出使齐国,用金钱贿赂齐国,以得到支持。据说,季文子最初是愿意出使齐国的,但转念一想,觉得不妥。不过,经再三考虑,季文子最终还是替宣公出使了齐国,并且做出了贿赂的事。就此事而言,季文子的反复思索并没有使他做出合乎礼制的事情,这是季文子存在贬义的一面。

因为“深思熟虑”的原因,季文子被人们所称颂,但却得到了孔子的反对,其原因在诸家学说中并不统一,如果在此研究,恐怕有违初心。我们单就夫子为什么会反对“三思而后行”进行学习。

季文子的“三思”并不单指三次,而是很多次的意思。夫子说的“再思”也不是指两次,而是指,在已经想清楚利弊的情况下,就不用再思考,果断行动即可。反复思考,会产生出很多的想法,从而限制行动,错失机会。一个长远的计划思考多次无可厚非。可是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或者是非要在当下必须作出决定的事情,若是多次思虑,成功的概率就少很多了。

【感悟】:无论多么周密的计划不去行动,也是徒劳。成功的人都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而果断的行动。多思并不能让事情变的周全,只会让人变得优柔寡断。在我们的生活,时刻发生着无法预知的事情,如果想好了,就赶快行动吧!

【注释】:三思而后行,重于行。若思不扰行,多思亦无不可。然多思尔后难择者多。夫子恐人重思轻行,故曰“再思可以!”一思乃初心,二思乃择情重而行也。人无初心必无动力,事无缓急必至败。

 三思而行非谨慎

 瞻前顾后无一用

 一思初心悠然成

 二思轻重缓急行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习诵经典,体味快乐人生,此《学记》仅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恳请仁者教诲。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文,其谥。

 季文子之为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孟子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乃指义理言。季文子之瞻顾周详,并不得谓之思。

《论语讲要》:三思自古解说不一,程说不免胶瑟,世有一思即起私意者,何必至于三。思不宜有所限制。

 孔子此言再斯可矣,盖如郑注,专对季文子而发,非言人人凡事再思即可也。

《论语正义》:文子忠而有贤行,其举事寡过,不必及三思。

 “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左氏传言:文子将聘于晋,求遭丧之礼以行,后晋襄公果卒。

 襄五年传:“季文子卒,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案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

《论语集注》:程子曰:“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牢,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

 愚按: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而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方案之验与?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

《论语义疏》:季彪曰:“君子之行,谋其始,思其中,虑其终,然后允合事机,举无遗算。是以曾子三省其身,南容三复白圭,夫子称其贤。且圣人敬慎于教训之体,但当有重耳,固无缘有减损之理也。”

《论语点睛》:卓吾云:“‘三’疑也,‘再’决也。要知‘三’不是三遭,‘再’不是两次。”

江谦曰:此孔子教人观心之法也。思不得其道,虽百思无益。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焕文书院王鹏翔论语札记110】原来孔子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om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