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历元年(1328),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普通的贫农家庭之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他的出生并没有带来好运,而是让原本不堪重负的家庭,雪上加霜。由于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他爹取了个好记的名字叫朱重八。后来读了点书,有那么一点文化就自己改名朱元璋,取自诛元璋。
朱元璋家里是典型的贫农,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顿饱饭。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负二代,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最后在凤阳一个地方做佃户落脚,能过仅是饿不死的生活。他算是在兄弟姐妹中是大难不死的,估计带了那么一点主角光环,不然也饿死了。家里是除了能劳动的,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我估摸着这重八长得实在是入不了别人家的眼,才没有被卖出去或送人,又加上年纪小没有劳动力,才被就在家里,没有被饿死已经是万幸。
家里吃饭都是个问题,朱元璋打小就没读过什么书,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时不时的山上整点野味啥的,还能打打牙祭,不然一年到头都吃不上一顿好饭。这样的生活在那个年代也算得上是还行了。可惜啊!好景不长,安生日子没过几年。
1343年,这时的朱元璋这小伙子也15岁了,虽然常年吃不饱但也不影响他发育,还是长成了一个一米八的小伙子了。家里还准备着给他说一房媳妇,好传宗接代。不幸的是这一年濠州发生旱灾,所谓祸不单行,这第二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原本就没有米下锅的朱家,更是苦不堪言。(那时候不兴吃蝗虫,不然估计朱元璋怎么也得整他几大盆)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都相继病死饿死了。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和他二哥,家里哪还有钱买棺材,自家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还好有好心的邻居大爷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发现黄觉寺里的和尚生活还过得去,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不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可不太好过,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要是这样还好,这地方至少是饿不着了吧,总比流浪街头,饿死要强得多吧!可惜啊,好日子也不长久,一年不到饥荒厉害得紧,寺里再也得不到施舍,寺里的主持方丈只好打发下面的和尚们云游化缘,各自求生去。就这样的日子没办法我们的重八也混不下去了,年仅17岁的他才也只好离开寺院四处流浪讨生活。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三年后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自驾游”这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不断接触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了眼界,也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自古英雄出炼狱,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这段乞讨自驾游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这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躺在床上的朱元璋心想,这成天在这寺里,也不太像那么回事,这要是再遇上天灾,保不齐我得被饿死。得想点出路才行啊!此时的他也是有那么一点想法,想自己出去找点事做,避免再去乞讨,最后饿死街头。
正所谓想睡觉有人就来塞枕头,四年后,朱元璋就收到儿时一起放牛的伙伴汤和的来信,信中写道:朱大哥,你看你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来和我们几个做点事,挣点钱,娶个媳妇吧!我们现在红巾军,刚起步,你要是过来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朱元璋一看心思一下就被挑动起来了,说得也是我都二十好几了,也没钱取个媳妇,憋都憋死了。正好他师兄急匆匆推门进来告诉他,重八啊,你赶紧走吧,有人知道你要去造反,要去告发你。于是,心一横,朱元璋也顾不上收拾东西连夜就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大哥的“创业”也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要不是混不下去了,谁愿意去改变现状。要是没有旱灾,他这会说不定还搂着媳妇在睡觉呢?哪用得着走上造反创业的不归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