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晚和妻子一起看了《八角笼中》,据说这是王宝强拿到“金扫帚奖”后的发奋之作,要还给观众一个真正的故事。
前期在抖音上也看到很多电影情节和幕后花絮的宣传,比如传播最广的是小孩子吃馒头场景的花絮,因为拍摄需要半块馒头看,工作人员想掰掉半个,孩子们三两口就咬下馒头吃进肚子,担心浪费粮食。
这样的举动绝不是吃饱穿暖后该有的反应,这样的画面怕是谁见了也禁不住触动恻隐,这才是影视该有的样子,用这些超越认知的举动去引起观众的共鸣。
虽然对影片抱有期望,但在上映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观看,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事情比较多,确实没能赶上,待时间错开,影院好多已经下架。再一个就是在深入了解影片介绍后,并没有看到我想要看到的内容,反而让我看到了《摔跤吧!爸爸》的影子。所以直到昨天才看了影片。
这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做向腾辉的拳击“好苗子”,因为教练的欺骗不仅获得了几年牢狱之灾,也断送了自己的拳击之路。后阴差阳错之下,成为一群大山穷孩子的教练,教他们拳击,带他们走出大山,打破命运枷锁,找到一条出路的故事。
看完全片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出路两个字在脑海挥之不去,对于我们来说,拳击是一项运动,是一段可以让自己热血沸腾的影像,但在大泷山的孩子们眼里,这是他们的出路,他们不想再做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不想是一个没学上没人管的野孩子。他们想走出大山,拳击便成了唯一的出路。
这个故事线相信看了影片的朋友都可以明了,但真实的情况是我发现本影片和《摔跤吧!爸爸》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如果满分10分的话,整体下来我能给打7.5分吧。
首先故事选的很好,据说是根据真人事件改编的,社会问题揭露无疑,影片想表达的内容也清晰。
比如:大泷山的孩子们半路为匪。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半路为匪,尤其还是一群半大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出门打工,一去无音信,无钱、无地、无牛,甚至生存的技能还没有学会,就要自己谋生,这与原始社会何异?比如苏木姐姐主动躺下的情景,这里相信大多数都明白其中含义。试想自己若是这样的孩子们,天天只想着果腹,只想着能活下去,哪里有精力去想走出大山,哪里还有出路可言?所以拳击,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出路。
比如:学校借读费问题和私立学校的校长。规章制度是一个成熟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但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往往会出现许多节外生枝问题,就像腾辉俱乐部的孩子们没有正式学籍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孩子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但大泷山的孩子们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获得教育。这里能看出来向腾辉在给孩子们一条出路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们能通过知识学习的方式,巩固这条出路,不然难免重蹈覆辙。但上学引发的“钱”的问题,让这些孩子无法正常入学读书。
比如:谢理事的有意刁难。谢理事是李晨出演的角色,虽然只有一个镜头,但带来的遐想却很多。苏木与马虎的参赛资格为什么会被取消?谢理事为什么会递给向腾辉一张其他俱乐部的名片?在向腾辉拒绝谢理事后,腾辉拳击俱乐部的问题为什么会被迅速放大快速传播?这一切是为什么?说到底还是利益。而向腾辉为了孩子们的出路,忍痛将合同转给了其他俱乐部。
比如:社会舆论与真相的差距。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渐渐失去了耐心,在看到有悖于理想道德之外的事情时,便会指责发难,根本不会去探究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影片中是这样,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键盘侠们不痛不痒的一句话,却像镰刀一样划在受害者的内心,甚至许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甚至舆论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治机关的处理与判断,而这些舆论也好,背后的键盘侠也好,只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丝毫没有考虑过这是一条出路的问题。
当然,影片精彩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胜列举,但是总感觉有些地方很突兀,或缺少细节,或转折过快,或故事不完整,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不够理解剧情。
下面我简单列举几个我不太明白的地方。
就像向腾辉看望母亲时对自己往事的回忆,这里其实是想告诉观众,自己不碰格斗的前因。在没看到这段回忆之前,我以为向腾辉已经是全国冠军或者世界冠军了,就像《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那样,但其实不是。我看到这里时心中也在猜想,是不是后面剧情向腾辉也同样面临利益或其他因素,被迫作出选择,但他付出代价,成全了孩子们。我以为剧情会做一个呼应,但没有。可能导演在这里只是想阐述原因,或是借自己蹚出的路,来为后面给孩子们出路做铺垫。我总觉得这里缺点什么,没能将气氛拉起来。
第二个是向腾辉、苏木和马虎被混混围攻在楼梯,向腾辉为马虎拦住了刺向混混的刀,这里向腾辉也说能感受到马虎是动了杀心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细节,但这个细节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了后续。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前看其他影片,遇到这样的情节,虽然经历了温暖与关爱,但还是犯下了同样的过错。在影片中,马虎经历此事后,像突然改变了人设,很是耐人寻味。
再有是向腾辉与马虎设计夺回合同的片段。这段有些简略了,尤其是采访结束后的事情,只是交代了个大概,许多细节都没有。像是要着急落幕,几句话就从高潮部分跌落谷底,或者说转折的太快了。
包括最后的擂台上的苏木,感觉主角光环太严重,就像前面打假拳一样,前面是9分假,最后是5分假。开始被揍,后来爆发,决胜对手的情节很多,可以说是烂大街了,但是我在看最后决斗的场景时,就像是在打一场假拳似的。我记得之前看《杀破狼》时,吴京与甄子丹的打斗场景,虽然遵循的也是同样先挨打,后反杀的思路,但根本看不出一点违和之感,可能也是电影类型不同吧。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总的来说,《八角笼中》还是值得一看的电影。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想法与感悟。
片子有这么一句话,加上前面的问话,先后出现了三次:
小的时候你问我一句话,你知道格斗是什么吗?现在我能回答你了,格斗就是我们这辈子唯一的出路!
这里的重点是出路,正是因为有了格斗,这群大山里的孩子才有了出路,才能够走向更远的地方去看看这个不一样的世界。
那么同样,我们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呢?
我们没有像大泷山的孩子们困在大山里看不到外面的天,但我们被困在“格子间”同样看不到外面的天。
大泷山的孩子们为生存半路劫道,我们为了生存背井离乡起早贪黑。
大泷山孩子们不作出改变可能就要被饿死,但我们很多人不至于,我们不至于饿死,但温水煮青蛙状态,让许多人安于其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同样被困在牢笼之中。
我们只是看到了大泷山孩子们的出路,可有没有思考过我们自己的出路呢?
孩子们为了走出大山,付出了多少努力?用向腾辉的话说是:“往死里练。”我们当然不可能立马裸辞去寻找自己的出路,也不可能去没日没夜的加班以求更好地发展。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做些其他事情,为自己谋一条或多条出路。
之前刘润讲过一个“三八理论”,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睡觉,第三个8小时你在做什么?
加油!
不要到了中年危机才想起找出路,而是要找到出路避免中年危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