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宗教,每个宗教也都有各自的教主,每个教主必定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宅心仁厚的化身。说起我国本土的宗教,无疑就是能与佛教并驾齐驱的道教,而道教的教主即是曾经骑青牛出函谷关去了西域,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后来又把孙悟空放在八卦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太上老君,俗姓老子。
有人就要说了,胡扯!这不是神话吗?没错,听你这么说我很欣慰。其实,老子的身世充满了传奇色彩,到底这个人怎么回事,现在也没有定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老子也写的不是很肯定,据他说春秋战国时期至少有三个叫老子的人,他也不敢断定到底哪一个是写《道德经》的老子。不久前,有人问我最近新出炉的电视剧《老子传奇》有多少情节是真实的,现在不用我回答大概也能猜到了。
我只是个演员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世人,要想了解老子,首先得了解一下道家的源流。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混乱,很多读书人厌弃了尘世间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混乱无序,于是遁迹山林,逃到尘世以外去做隐士。
越是乱世的时候,隐士就越多。很多隐士隐居在山林里不为人所知。但也有一些隐士为自己的隐逸生活寻找理论依据,于是便逐渐形成了道家思想。道家学派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分别是杨朱,老子和庄子。
杨朱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完全不著书立说的。因为他主张绝对地利己而保全自身,每个人把自己管好就行了,不要去管他人,天下就太平了。著书立说都是给别人看的,而且很伤脑筋。所以只能在其他先秦诸子中略微看到他的影子,尤其是《孟子》里提到杨朱的主要思想是: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一毛不拔”的祖师爷就是这位了。
这句话不幸被刚正不阿的孟子看到了,直接骂为禽兽,万世不得翻身。而杨朱的思想到底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还是境界更高一层的“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已经不得而知了。
道家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在这个阶段,道家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绝对的利己主义已经消失,但也有明哲保身的意味。继之而来的是对宇宙人生,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只有顺应大道才能够逍遥自在。
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就是极富有诗人气质,艺术家气质,浪漫气息的庄子,为我们中国风流人格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依据。而风流不是下流,必须是具有真性情,大智慧的人才有资格授衔。毛泽东那种风流潇洒,放荡不羁的性情多有受此影响。
说的好!继续往下看这里我们主要谈谈这位曾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的中国代表老子。有不少作家不惜“十年磨一剑”,志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老子用一生仅磨了这一把“绝世好剑”,差点就隐匿于世了。幸好在他出函谷关时被守关尹喜强迫展示了这把灵剑,才留下了此部千古绝唱《道德经》。
而在道教早晚课上有一部四百多字的《清静经》,据说是太上老君传给西王母,西王母又传给金阙帝君,金阙帝君传给东华帝君,后来便传到了三国时“神仙”葛玄手里,一路流传下来。细察之,亦不过是《道德经》之微本加以神秘色彩而已。
老子的事迹一直被众说纷纭,史书记载也是恍兮惚兮,不能确定。大概情况是这样的:老子,字伯阳,号聃,又称李耳(这就是李唐王朝尊奉道教的主要原因),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一代)。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相当于今天国家级图书馆馆长。 老子的年龄无可考证,《史记》的记载也是四个字:不知所终。
最被认可的是生于公元前571,仙逝于公元前471年。据不详史料记载: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
据美丽传言,老子后来和尹喜一同羽化而登仙。从宗教角度来讲,老子上升到了“兜率天”。释迦牟尼最初就是从兜率天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而未来将要降生的弥勒佛现也正在兜率天内院传法。
传说,老子的母亲吃了一个李子感孕,怀了八十一年才生下老子,所以老子生下来就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但根据《老子传》的记载:老子母亲怀胎十一个月,每天都在巴望着老子出生。一天,母亲在屋里叹息道:“巴呀巴,巴到十一还不出生”。谁知隔墙有耳,愣是将“巴到十一”以讹化讹成了怀胎八十一年。而老子出生是难产,情急之下,母亲用一把菜刀,一份母爱,一腔热血, 做了当时科技远远无法达到的“剖腹产”。后来,未生丧父,襁褓丧母的孤儿被好心的的老莱子夫妇收养,取名老聃。
至于老子的其他事迹在此就不必详说了,我想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是像老子这样的圣人结婚了吗?答案是老子有过一段自由恋爱,由于当时风俗不允,其妻蹇玉珍因此被逼迫投井自杀,留有一子李宗,后来据说还做了魏国的大将军。
悲痛过后的老子遂终生未婚,直至开悟得道。孔子曾经有几次面见过老子,回来后感叹道: 天上的鸟我知道它会飞,地上的兽我知道它会走,水里的鱼我知道它会游。天上飞的我可以用弓箭,地上走的我可以用陷阱,水里游的我可以用渔网。而龙呢,变化多端,高深莫测,让人难以揣摩,老子正是像龙一样啊!”
孔子:真是深不可测啊。后来周朝发生内乱,图书馆被一把火烧了。老子以史官的深邃,看透了历史的兴衰治乱,人生的变化无常。遂抛弃尘世,骑青牛出函谷关准备隐居。当时有个守关的人叫尹喜,夜观天象,发现紫气东来,就知道一定有圣人要来。
果然有一天,老子到了。一阵热泪盈眶地寒暄过后,尹喜将老子迎到陕西周至,给老子修了个茅屋叫作楼观。相传老子就在这里写出《道德经》这部书,一天夜里突然化成一股青气,飘然升天了。
以上内容非正史记载,仅供参考,切勿太较真。但下面这个神奇的故事,就由不得你不相信了。
河南省鹿邑县有个老君台,传说为老子得道飞升之地。台有八米多高,台底面积约765平方米。1938年6月1日上午,小日本打到了鹿邑县城。当年鹿邑小城全是低矮的平房,这座高高耸起的老君台被日军认为是一处军事根据点。日军想先拔掉这个据点,于是连发了13颗炮弹,大有要把它炸平之势。
但却只听见炮弹的出膛声,却没听到炮弹的爆炸声。炮弹要么卡在树上,要么卡在墙上。小日本惊得目瞪口呆,继而改变射击方向,向县城连发数十炮,炮炮皆响。
此情此景让日军十分诧异和不安,当日军得知他们炮轰的目标原来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时,同样信奉道教的日军不禁惊呼:“中国的老祖宗显灵了!”连忙跪地磕头谢罪。
1997年9月19日,一位叫梅川太郎的日本老人专程赶到河南省鹿邑县,在老君台前双膝跪地,为那场邪恶的,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磕头忏悔。并从日本空运来一根白色方柱形“谢罪碑”(后改为和平碑),碑四面分别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日文、英文刻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并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旁边。
老君台和平碑而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老子》这部书被尊为《道德经》,也是在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后的事。并且后来道教又把《庄子》尊为《南华经》,《列子》尊为《冲虚经》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西汉后期阴阳家与儒家的紧密结合又形成了儒教,孔子被神化成具有超人能力的教主,六经也改为六纬成为神秘的儒教经典。
不过,后来经过一大批具有理性精神的儒者的不懈努力,儒家又与阴阳家分离,六纬也逐渐消失,孔子被还原为人,儒教又变回了儒家。而道教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分门别类,又融入了其他诸子的思想。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的道教是一个大杂烩,把道教搞清楚了,就把中国文化搞清楚了一大半。
这里我们就不细谈宗教了,主要谈一谈老子的重大思想。实际上,《道德经》的版本也不少,现在通行的是魏晋时期王弼注的《道德经》。甚至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与通行本相反,德经在上,道经在下。所以现在也有人认定《德道经》才是正规版本,弘扬得不亦乐乎。
我们别管那么多了,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总之都是《老子》,内容并无多大出入。《道德经》全文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左右。章章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耐人寻味,一口气读完约需半个小时左右。在这里强烈建议大家每日抽出半个多小时朗诵《道德经》,如此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三个月一小成,三年一大成,三十年后再一同“飞升”吧。
《 道德经》顾名思义像是在推崇道德,其实不然。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道”勉强用自然的法则,万物的本原,宇宙的规律来解释,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而“德”本是“得”的意思,勉强可译为通过道来获得,所以便繁衍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道是体,德是用,也就是道的体现形式就是德。假如依据自然规律(道)去办事(德),怎么会做出违善的事呢?所以“道德”一词就这么来了。因为“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规律是向善的,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讲德自然有德。而得道者也就相当于掌握了万物的本原,宇宙的规律,自然的法则,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距,至真至善至乐,天人合一的绝妙之境。这其实也是儒家的最高追求,所以说大道相通嘛。
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说出了大道难言的苦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是说,道如果可以讲的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大道;只要给它加个名称,就不是其真正的样子。
真理就好比是天上的月亮,我用手指向你指出月亮的方位,你应该顺着我的手指望向月亮,而不是只盯着我的手指看。老子不可能直接告诉我们道是什么,就好像耶稣不可能告诉我们上帝是什么一样。因为道是无法用言语说明的,只能用心去体会,给个名称也都是勉强而为之。
经中有一章就有对“道”的含义说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也就是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它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勉强称它为“道”,再勉强给它个字叫“大”。可见“道”是无形无象,循环往复,却永恒存在,说不清道不明,只能用心去体会的一个东西。
别看我手指,看下面由于道的这种无形无相,恍兮惚兮,所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修道并不专指打坐,念经,威仪等等。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道就在当下,日常所有事务,包括吃喝拉撒无所不容。时时刻刻能让自己看的开,放得下,自在随缘,无论做什么都是修道。
只是由于大部分根性浅薄,故当先以静入手去感悟,渐渐走向动静结合,从而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外化而内不化的境界。老子特别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炼方法,如此则可以见道。也就是要让内心放空到极点,彻底地宁静,这时候大道就自然显现了,也就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
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连孟子都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庄子有一句至理名言值得大家深思:嗜欲深者,天机浅也。也就是说欲望强烈的人,智慧往往不足。这就是为什么修行要以持戒为主,佛也告诉我们要:以戒为师。可不慎乎?
人们之所以修道,最终目的是为了摆脱二元对立的世界,走向绝对永恒的彼岸世界。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生活中,有爱就有恨,有快乐就有痛苦,有对就有错,有善就有恶等等,是是非非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因为人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会引发分歧,分歧就会产生争辩,争辩就会产生矛盾,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烦恼。所以,只要没有超出二元对立的世界,是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痛苦的,这就是修道的终极目的。
老子也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是向相反方向运行,又回归到原点,所谓物极必反。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也能体会到这点,冬天最冷的时候,就要进入春天了,夏天最热的时候,就要进入秋天了。太阳光线最强的时候,也就快要落山了等等。从太极图就可以领悟到这一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对道之运行的一个特例。
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恶字上面一个亚,底下一个心,人们之所以犯错往往就是因为心态不好。不妨学习《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兰彻,经常告诉自己平安无事,因为好事随时都可能向坏处发展,坏事也随时在向好处靠近。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老子为什么要说:弱者,道之用。因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特别强调“上善若水”,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因为它滋润万物不自恃,能够任物随形,并甘于处下,又是最柔顺的,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
刚强就容易折断,柔弱反得以屈伸自如。大树刚强,狂风可将其连根拔起,小草柔弱,再强的风也吹不倒它。所谓:曲则全,洼则盈,蔽则新。都是讲让自己处于柔弱、卑下地状态,反而成全了自己。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的运行规律也是帮助不足而铲除多余的。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崇尚“谦虚”的原因。
麦穗饱满时低垂着脑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重要的文字“一”,可以说人活一辈子能活出个“一”来算是没白活了。说文解字上讲: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易经上说:易有太极,而生两仪……。
道对应无极,太极便是“一”,当然也有说“一”就是道的。不管怎么说,达到“一”这种境界已经接近于道了。所以要想入世干成一件大事,就必须的专一,精益求精。而要想修行有所成就,也得达到“一心不乱”。所以老子又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也就是说圣人守住这个“一”来应对事物的千变万化。这个“一”字值得我们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去细细品味。
道家很强调返璞归真,老子也常说修道就是要回到无忧无虑的婴儿状态。连耶稣也说过:你们倘若没有儿童这般纯洁,天国的门必不为你们打开。孟子也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道德经》有一章特别介绍: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德行涵养很深厚的人,好比刚出生的婴儿,毒虫不会叮咬他,猛兽和凶鸟不会伤害他。虽然筋骨还很柔弱,但拳头却能握得紧。虽然还不懂得两性媾合之事,但生殖器自然会脖起,这是因为精气太足的缘故。虽然整天哭个不停,但声音不会嘶哑,这是气脉非常调和的体现。认识到这种“和谐”就是常道,把握了常道可以说是明智之人。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称之为吉祥,能用意志支配行动的人,就称之为强者(此处有争议,仅供参考)。万物发育到最旺盛时,就会走向衰老,这就是违背了道,违背了道就会早早灭亡。”
这段话乍一看去,好像比较夸张,但你要知道,圣人是不打诳语的。 刚生下来的婴儿,你把它扔到了狼窝里,野兽不但不伤害他,反而会喂养他,这种案例当代也有,比如狼孩等等。因为婴儿纯洁无暇,至真至善,这正是圣人的境界。但大家千万不要刻意去做实验,一刻意又不符合大道了,就真的“不道早已”了。
婴儿在熟睡的时候,一般会把拇指放在无名指根节,四个手指头紧紧地把手攥住,称为“握固”。这个时候男孩的阳具挺起来,而且很坚挺。西方的学者也观察过婴儿,弗洛伊德却说婴儿有性欲,这不是瞎扯淡么? 老子就清楚的明白这点: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婴儿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为什么阳具挺起来了呢?因为孩子的精气太足了,所谓:精足不思淫嘛。
要想干大事,一定要懂得修身养性。如果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德行焉有不高乎?而肾气不足的人往往睡不着觉,因为肾水上不去,心火下不来,火水未济,心肾不交,则夜不能寐,烦躁不堪。道家有学习婴儿“握固”的修炼方法。我们打坐或睡觉时也可以想象自己是个婴儿,内心也许会释然许多。
睡得踏实才是王道西方有句话叫:精力就是权力。中医里讲肾主志,一个肾气越足的人,志向就越大。你问小孩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异口同声:主席!小学问他想当省长,中学想当市长,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在恋爱的时候,你再问他,什么长也不想当,当个家长得了。
你会发现凡是那些没出息的人多是在年轻时好沾花惹草的人,普通人为什么多,有个重大原因就是淫心难控。所以,请提醒你们的孩子,在身体没有长成之前,千万不要过早地破身,否则会玩物丧志。所以孔子说:少之时,戒之在色。一旦成家了以后,得有一套恢复精气神的方法。所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 、气、神,保此三宝可长生。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其实原原本本出自《道德经》: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总把自己放在后面,别人却把他往前推,圣人不顾自己,反而被保护。因为圣人的无私反而保全了自己,这是自然规律使然。因为人们都喜欢无私的人,讨厌自私的人。一个人没有私心,别人反而会给予你,一个人太自私,大家反而会远离你。
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只为己,人人避我。所以老子还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不积累,越布施反而越富有,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反而更多。这就是佛家讲的: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谓: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所以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就决定了他的事业有多大。
其实,一个人的烦恼多少跟他的心胸大小也成正比,假如你能够站在道的角度来看待万物,你的心胸还会狭窄吗?站在道的角度来观察万物,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狗吃屎你能说他不该吃吗?同样的,坏人做恶事也是一个道理。什么境界的人就做哪个层次的事,哪个道的众生就用哪个道的方式,可以同情或羡慕,但应给予理解与宽容。
楚王有一次出城打猎把弓箭丢了,手下甚是着急,楚王的格局就稍大一点:弓箭丢在楚国,哪个楚人捡到不都一样。手下顿时欣慰不少。后来,此事被孔子得知,孔子的格局就更大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必限于楚人,谁捡了都无妨。接着被老子听到了,老子的格局已经超出天地之外了:众生平等嘛,何必限于人呢,狼叼走不是也挺好吗。所以,庄子说两国争夺领地,打来打去不都在一个蜗牛的两个触角之间吗?老庄的胸怀超越寰宇,所以世间琐事岂能连累住他们呢?
看我多洒脱老子的主旨思想是“无为”,但无为可不是什么都不干的懒汉啊,无为的真正含义是顺其自然而为之。美国总统里根当年也引用过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就好像炒小鱼,翻动的越快,鱼反而容易被炒烂。国家少一点政策,法令,统治者只要把自己修养好了,民风自然纯朴,社会自然安定,因为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大致含义。
通俗点讲:要想无为而治,前提是你得有让人深深折服的修养;正如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你得有让人望而生畏的气势;要想四两拨千斤,你得有千斤以上的内力。说到底,踏实修养自身才是最根本的。
老子说他有三个宝贝,并毫不吝啬的给予我们: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对此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利用的淋漓尽致。作为领导人必须是有一定“国学”造诣的,因为只有临危不惧,泰然自若的人才有资格引导别人,也就是老子所言:静为燥君。你会发现,生活中总是个别镇定的人引导一群瞎起哄的人。因为人一旦浮躁便容易被人控制,所以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啊。
毛泽东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有研究的一个人,他最爱读的书是《老子》《庄子》和《六祖坛经》。当然,对老毛有意见的人也比比皆是,这里我只介绍他所以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经常强调,我们的军队要与人民打成一片,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正是第一宝“慈”。他带领的军队总是以朴素为本,并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连自己都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可谓是第二宝“俭”。毛泽东常提醒大家绝对不能打第一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要打的有理,有利,有节,这不正是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吗?如此伟大的正义之师取得胜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老子的三宝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真是处事绝方啊。
同志们,看这么长辛苦了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习肯定是越学越多,但修道就应当越修越少,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殊不知,我们的自性本具足万法,明心见性者自然无碍,故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但大家千万别误解为不要学习了,老子以前可是图书馆馆长,书真没少读。司马迁对庄子的评价也是:其学无所不窥。只是明白了道理就该放弃书籍而实修了。
老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知识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没完没了了。书籍本是真理的导引工具,发现了真理就应当“得意忘形”,得鱼忘栓,否则还会被知识所连累。另外我们要知道,真正该损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我们的妄想,执着,分别。
最后的压轴大法,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直以来不断影响着我坚持理想,永不放弃的老子言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通俗点讲,只要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人们往往不是败给现实,而是败给自己。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以后,只要坚持到底,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凡是把放弃的原因归为父母不同意,没资金,没时间等一切外在因素,皆是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是自己对自己并没有充足的把握和坚定的信念。
铁杵磨成针(如果你觉得自己只能磨成牙签,我也没意见),滴水穿石的道理都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因为前途虽是光明的,而道路却是漫长的,曲折的,没有百分之百的自信,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很难坚持走到理想的终点。
这里我并不是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假如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能够真正做到的毕竟是少数。如果你坚信自己不是一般人,请认识自己,找准方向,自强不息,坚持到底,胜利的旗帜终将属于你!
人生巅峰
网友评论
于此:经典盛行 圣贤相伴 时空无晚 爱在天地
这句记得比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