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
大学之道②,在明明德,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⑤。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⑥。
【注释】
①本文选自《大学》
②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本义是指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
③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收获。
⑤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大学之道”中的“道”大意相同。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诵读指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主题探究】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大学》开篇阐明了治国安邦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领”。“明明德”意思是发扬我们原有的“明德”。“亲”同“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即“新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的意思。“止于至善”是指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要实现这“三纲领”或称“三个目标”,作者提出了递进式“八条目”或称“八项措施”,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
【拓展阅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思维拓展】
1.你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与八目?
2. 你知道儒家先贤所讲的“内圣外王”的含义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