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故事-薏苡仁(标准中药 食品)- 清利湿热
image.png桂林山水甲天下。在秀丽的漓江边上,有座伏波山,山中有个还珠洞。说起“伏波”、“还珠”、“苡珠子”的美名,便想起“薏苡明珠”的故事。
东汉初年,有位名将马援,他长期驰骋沙场,战功赫赫,皇帝特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南方叛乱,皇帝见他威风不减当年,便下旨命他率军南征。马援率军到了南疆,他见这里丛林密布,气候炎热,山岚瘴气弥漫,为了防止军士在这样的环境中生病,凭他多年征战的经验,便下令各营煮食薏苡仁预防。
有位来自南方的军医向他建议:“薏苡仁固然很好,如能再加青蒿煮粥,解除山岚瘴气之力更强,还能消暑止咳,即使染上了瘴气,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马援采纳了军医的意见,传令各营照办。于是全军将士每天必吃几碗薏苡仁青蒿粥,作战期间无一兵一卒染上瘴气,连中暑的也很少。战场上将士奋勇杀敌,很快就平息了南疆的叛乱。
马援见南疆的薏苡仁颗粒硕大,圆白如珠,比洛阳一带出产的好,就买了几车薏苡仁,准备运回京城做种子。马援率军来到桂林,放船漓江,见两岸山清水秀,便取一袋薏苡仁撒在岸边的山脚下,不少薏苡仁滚进了山洞中。当地人便将那座山称为“伏波山”,山里的洞称为“还珠洞”。那薏苡仁形似明珠,也就赢得“苡珠子”的美名。
配方
image.png中药学描述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 薏苡仁 药典
【拉丁名称】 SEMEN COICIS 药典
【汉语拼音】 Yi Yi Ren
【中英别名】 薏珠子 ; 薏仁 ; 薏米 ; 芑实 ; 米仁 ; 六谷米 ;
所属类别:
古籍出处:
《神农本草经》
基原: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生用或炒用。
炮制:
薏苡仁 除去杂质。
麸炒薏苡仁 取净薏苡仁,照麸炒法(附录ⅡD)炒至微黄色。
性状:
本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本品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又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同用;治水肿喘急,如《独行方》与郁李仁汁煮饭服食;治脚气浮肿可与防己、木瓜、苍术同用。
2.脾虚泄泻
本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尤宜治脾虚湿盛之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3.湿痹拘挛
薏苡仁渗湿除痹,能舒筋脉,缓和拘挛。常用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以之与独活、防风、苍术同用,如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若治风湿久痹,筋脉挛急,用薏苡仁煮粥服,如薏苡仁粥(《食医心镜》);本品药性偏凉,能清热而利湿,配杏仁、白豆蔻、滑石,可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胸闷身重者,如三仁汤(《温病条辨》)。
4.肺痈,肠痈
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千金方》);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合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功效: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用法用量: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鉴别用药:
薏苡仁与茯苓:功能相近,均利水消肿,渗湿,健脾。然薏苡仁性凉而清热,排脓消痈,又擅除痹。而茯苓性子,且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2.《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
化学成分:
本品含脂肪油、薏苡仁酯、薏苡仁内酯,薏苡多糖A、B、C和氨基酸、维生素B1等。
药理作用:
薏苡仁煎剂、醇及丙酮提取物对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薏苡仁内酯对小肠有抑制作用。其脂肪油能使血清钙、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