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糊涂说:
在这一章老子主要阐述他所主张的处世原则。简单说来,是一种期望回归本性,回到事物本初状态的思想。
雄者,阳也,刚也;雌也,阴也,柔也。知道事物阳刚的一面,却能安守于柔弱的位置,如同溪流一般,为天下至柔的典范。水在老子的理论体系里是经常出现的,老子以之为至柔当至刚,至弱当至强。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向来以为刚而易折,所以不如柔而有韧劲儿。自然,守柔也并非一味地退让,而是一种弹性思维,必要时可以以柔克刚。
知雄守雌,在修身来说,乃是大德至真,其德归于永恒,就像初生婴儿时的状态。这是返璞归真,是最淳朴的表现。
知道什么是光亮,却安守于暗昧的地位,这样的品格,是可以为天下为后世垂范的。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许多关乎是非黑白的事儿。或许在年轻的时候,许多人刚正不阿,觉得黑便是黑,白便是白。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许多人也许就不会执着于黑与白的界限了。更有甚者,颠倒黑白亦是常态,即便自己不去那么做,看见的听到的许多现象,或许也不会再多说什么了。明哲保身成了最得意的处世之道。但这与老子所设想的状态是相悖的。老子以为,知白守黑,为天下范式,是终究的真理。
知道了什么是荣耀,却安守于耻辱,为天下之谷,意即人有博大的胸怀。山谷是虚空的,可以包容万物,人的胸襟和气度似此,其德行不衰,便是永恒的,如此便是回归质朴的“道”的本色了。人与人的差别,固然有外在的长相之分,不可否认以貌取人的存在,这里一方面有个人好恶的扭曲的偏见,另一方面,这是人最初判断人难以避免的直观感受,但是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的精神所在,在于其胸怀,在于其视野,所谓的气质,是由内而外的坦荡,这些东西,接触一段时间,或许才能显现得出来。
质朴分散的“道”在世间化为有形的东西,这些蕴含着“道”的种种事物,圣人因之利导,使之自然成为人行为准则的规范。
圣人明白上述种种道理,创立的制度是完整一体的,是浑然天成的,这制度并且是合乎道德的,是真正有利于百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