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同“导”,繁体字“導”,估计是传抄的时候把寸漏掉了,意思是治理。这里省略了主语,是谁治理呢?在春秋时,都是指为政的国君。
千乘: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乘(驷马难追就是这样子的驷马),引用相关资料,一乘大约100人,所以千乘之国就是拥有10万人的军队的国家。千乘之国在春秋前期算是比较大的国家,现在看也就不过几个城市那么大,但一个市(县)也不是那么好治理的,要不怎么《韩非子》会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的说法?
敬事:崇敬事业,指对祖宗传下来的邦国要心怀敬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一个为政者的事业心态。
信:讲信用,有信心。为政者要对下级官吏讲信用,答应的事情,做出的承诺都要兑现,不骄纵,不欺诈;下级官吏对上级要有信心,使上下级之间都有好的信誉,不隐瞒,不营私,共同巩固好本阶级的统治结构。
节用:节约,俭用。不铺张浪费,不搞形象工程,样子工程,以免国库财力空虚。
爱人:上节也说到“人”,这个人不是指普通的百姓,而是指官吏,即统治阶级的人。国君爱官吏,官吏才能对普通百姓或是奴隶进行役使。现在讲要爱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在当时,奴隶起义,即使是在世界范围看都是很少的,中国历史基本没有。孟子说的“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以统治者真正害怕的是贵族“人”,而不是百姓“民”。尽管荀子首先提出“君与庶人的舟水关系”,但真正的农民起义,始见于秦末陈胜吴广,司马迁给陈胜以世家的待遇,可见其眼光的卓远,史家做是为了告诫统治者,民的力量也是可怕的。但其实直到隋唐以后,统治者才真正明白“民”的力量,李世民见了稳固而繁华的隋代(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末年的国家人口数量,比安史之乱前的唐代还要多),在几年内就被各路起义军推翻,才真正体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使民:役使民众。以:按照。时:季节。古代民众不像现在这样轻松,大部分时间都是服各类徭役。孔子提出的这个方略,在那个时代还是比较进步的。孟子后来发展了一下,在《梁惠王上》有“不违农时”一大段叙述,这里不在啰嗦。孔子这个意思是要合理役使民众,不要不分时机一年到头不给民众喘息机会。
这段话的意思解释如下:
夫子曾说过:治理一个军力有千乘的国家,统治者要做到崇敬祖业,恪守信誉,节约俭用使国库充盈,上级官吏爱护下级官吏,要按照季节时机役使民众。
孔子给安邦治国的为政者开出了这五剂良方(敬事,有信,节用,爱人,以时),我们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无论你管理家庭,管理公司,还是从政为官,都可以从这五剂良方中借鉴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