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
钱清 覃爱冬 译
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这三种人是我们每个人同外部世界相联系的纽带。
读《引爆点》谁创造了流行?流行的奥秘何在?如何才能创造流行?
3W难题:who(何人)、why(为何)和how(如何)
赛亚·柏林说:“值得尊敬的知识人是提供理解世界钥匙的人”。
流行潮突然全面爆发,以及一切变化同时产生——这一极具戏剧性的时刻,我们把它命名为“引爆点”。
感染性是一种所有事物都具备但却难以预知的性质。
个别人物法则是指有些与众不同的人意识到了时尚趋势,通过自己的社交能力、活力、热情和魅力把流行传染给大家。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病毒也在不断进化
人们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如何使信息更易传播,即如何使我们的产品或者观念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但是要把信息传播出去,一个关键点在于怎样确保接收者不会左耳进右耳出。信息有了附着力就意味着它会对人产生影响,如此你就不能把它从你的脑海中赶出去,也不能把它从记忆中清除出去。
“牛肉在哪里?”(where the beef?)已成为美国俚语,是人们对某种缺乏生气的事物表示失望时的口头禅。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以上是引爆点所涉及的三条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
文中举例了关于铁匠保罗·里维尔以及制革工人威廉·戴维斯同时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差异进行分析,维尔成功的使部分美国人警惕迎站英国人,而戴维斯却失败了,没有多少美国人相信他的说辞。
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发起任何一种社会流行潮,要取决于信息传播者所特有的社交天赋。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朋友之间的近距离比他们拥有的共性更为重要。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成为一名联系员应该具备的显而易见的标准是:联系员结识的人非常多。
读《引爆点》微弱关系的威力很强大
“微弱关系”总是比牢固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熟朋友与你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差不多。他们可能是你的同事,就住你附近,你们去相同的几家教堂,上相同的几所学校,参加相同的聚会。能有多少事情是他们知道的而你却不清楚的?
相识人数的多少代表一个人的社交能力,相识越多,说明你的社交能力越强。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在社会流行潮中,内行门就是数据库:他们为大家提供信息。联系员是社会黏合剂:他们四处传播信息。
读《引爆点》小事情显然和大事情一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当微小信号以特殊的而且是人们毫无防备的方式出现时,它就会突然间产生很大作用)
文中举了里根竞选时,新闻播音员彼得·詹宁斯在电视上的微笑和学生点头的例子
读《引爆点》非文字性暗示甚至比文字性暗示更重要。我们在讲话时,微妙的周边环境可能比谈到的内容更重要。
读《引爆点》ps:我们不能仅仅把注意力停留在话语上,我们应该关注那些微妙、隐藏以及没有付诸语言的东西。
一些有关推销术的书籍建议推销员要想与顾客建立和谐关系,就应当迎合顾客的身体姿势或讲话风格。但是,已经有证据表明,那样做并没有效果,反而只能令人更加不自在,不舒服,因为那样做显得假惺惺。
读《引爆点》这可能也属于一种“共情力”吧。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如果你能牢牢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你就能教育好他们。
电视之所以能牢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是因为它展示给人们的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个别人物法则认为,社会中存在个别能发起流行浪潮的特殊人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些特殊人物。附着力给我们的教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种包装方法。
读《引爆点》治理犯罪需从影响生活质量的轻度犯罪行为入手。
那些影响生活质量的犯罪,看起来不起眼,却恰好是控制暴力犯罪率的引爆点。
通过清理整治现实环境中最细枝末节的方面,就能够扭转、减轻流行病的蔓延态势。
文中举例子:有个叫戈茨的男子(他的生活背景不太好)在地铁上枪杀了胁迫他钱财的恶棍
读《引爆点》模拟监狱实验
读《引爆点》如果我们只从内在特征去考虑,忽略具体情境所起的作用,我们对于人们行为的真实原因的认识是自欺欺人的。
有意思的智力游戏
读《引爆点》人们在解读别人的行为时,人们总是爱犯一种错误: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体情形和环境因素。我们总是倾向于从人的性情一面而不是从环境的一面寻找答案。
我们在性格方面的错误认识,即认为它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与我们在加工信息时存在的盲点很相似。心理学家把这种倾向称作“基本归因错误”。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我们很难事先阻止别人犯罪,但我们可以改变所有可能诱发犯罪的导因。
如果让人们在人群中做出推理或决定,他们得到的结论与他们独处时给出的回答截然不同。一旦我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都容易感受到来自身边众人的压力、社会规范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影响,正是这些至关重要的种种影响裹挟着我们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
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作:“通道容量”,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接受某些信息时所具有的记忆空间。(就像神奇数字7)我们似乎生来就受到某种局限,它使我们的通道容量保持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
还存在一个情感容量。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互动记忆
我们谈到记忆,并不是就指储存在头脑中的观念、印象和事实,我们记忆的很大一部分是储存在大脑以外的。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书中举了“戈尔公司”的例子(这里值得再回顾)
读《引爆点》扩散模型
读《引爆点》读《引爆点》
冒险或许是个贬义词,完全不意味着机会和兴奋感,只是意味着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如果需要,要首先布置好安全网,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去避过那个险滩。
“革新者”到“大多数”这一步是有段距离和空隙的,是“中转员”:(把高度专业化的观念和信息转换成普通大众能够明白的语言)连接了他们。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为了使新的解释说得通,“与该解释相矛盾的细节就都被删掉了,他们还对某些细节进行了渲染从而使之能符合新的主题,而且整个事件本身,都被那些散布谣言的人群编造得完全纳入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里。”
如果要发起流行潮,就必须找到某个人或某种方法,把革新者的意图转变成我们这些普通大众能够明白的语言。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你本可以活更久,可能有的人觉得才六七年没多大关系,那真是不知道这世上有多少人仅仅为了活过明天,多活一会儿宁愿付出什么)
试想,如果引起吸烟的并不是市场环境下自然出现的合理规则,而且某种神秘而复杂的社会规则和仪式
某些地方,某种环境中,一个人轻生的行为可能具有传染性,一起自杀事件会引发更多的自杀事件(比如密克罗尼西亚群岛自杀潮)
读《引爆点》人类做出决定的过程微妙而复杂,而且不易理解。(所以考驾照时是“车让人”因为行人的随意性与不可预测性,虽然现实多是人躲车)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尼古丁实际上是种毒素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读《引爆点》
要努力啊!!!给孩子好的周边环境
语言是一门通过后天努力而学会的技能。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从其他孩子那儿所学到的东西,与他们在家中学到的是同等的或更重要的。
哈里斯认为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情况也是如此,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帮助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与人格,同龄人圈子才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父母只是将基因传给后代,但不能在社会方面影响后代。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文中的奇普斯是指:代表少量抽烟且能自我控制的人。
尝试和上瘾是两件完全不相关的事情。
青少年几乎都有尝试危险事物的迫切愿望,这是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做的不是阻止尝试,而是确保尝试不会产生严重后果。
但却不是选择像“自杀”这类不可尝试的尝试,这是不可挽回的模仿或实验性的闹剧。
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的世界。只要找对了一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必然能够动起来。
读《引爆点》我们总是在在杂乱和黑暗中行事
我们无法想象一张折叠了50多次的纸,其高度竟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世界并非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直觉中的世界
读《引爆点》人们是多么容易受到自己所见所闻的影响,就会发现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是多么敏感。
社会如此多变而且这些变化如此令人费解的原因,那正是因为我们的本性是如此多变和令人费解。
读《引爆点》 读《引爆点》群体性歇斯底里症(比如班上一部分人感冒,然后班上绝大多数人都说头晕慢热,不适)
传真机效应,或者称之为“充裕定律”:加入网络个体越多,网络(包括网络中的个体)价值越高。这有点类似于梅特卡夫定律,该定律称:一个网络的价值随着其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
但是该效应被商人和交流着者一遍一遍重复,这让人们的“注意信息交流免疫力”提高了(比如人们面对成堆的电子邮件会选择性回复或者接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