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吴相对论。少有人走的路》这一期节目中,吴伯凡说道:
有一本很老的书---《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是1970年在美国出版的。刚开始在市场没有多大反响,它完全靠口口相传,慢慢地,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全球发行超过了2500万册,作者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自律。自律有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推迟满足感。什么叫推迟满足感?其实就是农民的方式。收获粮食的那个季节秋天其实很短暂的,在此之前,春天、夏天很漫长,农民需要艰苦劳作。你从小要养成推迟舒适感和满足感的习惯。这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非常重要。
延迟满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我的小孙子才两岁,我就常常故意延迟他的满足感,以锻炼他的意志。比如他要吃棒棒糖,我就对他说:“可以,但是只能吃一颗,而且要等到下午”。到了下午,我肯定兑现承诺,但在这之前,你必须等着,有时候他想吃什么水果,比如石榴,我去买,没买着,我回来就会告诉他:“对不起,爷爷今天没买到。”他当然很失望,但是必须从小学会品尝失望,因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他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小这一类的训练,你就会发现孩子长大不浮躁,不急于求成,为了将来的成功,他能耐心等待,踏踏实实努力,这种人才有真本事。其实正正如吴伯凡说说,就是一种农民的世界观(农民的世界观也有消极和落后的方面,此处不多说)。所以,我给家长讲课的时候,往往建议他们送到农村去干点农活,这不是个简单的劳动问题,孩子可能会受到农民的世界观的影响。农民的世界观有明显的延迟满足的特点。你看那些农民工,他们会为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忍受整年的劳作,城里长大的孩子就缺乏这种耐心。城市生活节奏快,讲的是心想事成,立刻满足,不要延迟,所以城里充满了躁动的气氛。如果家长从小就“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他想吃什么马上就要吃到嘴,想玩什么马上就要拿到手,那完了,这孩子长大几乎不会有多大出息。为什么?因为他的思维模式与生活的实际情况是脱离的。他习惯了立刻满足,而实际生活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好事,所以他注定了出门就碰钉子。
家长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地用最快速度满足孩子的需要呢?实际上是他自己缺乏意志力。立刻让孩子满足,孩子高兴,家长也就得到了满足。家长正因为不能延迟自己的满足感,所以无法延迟孩子的满足。学校教师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你要拿毕业证书,总要奋斗几年,这个满足是无法不延迟的。但是应试教育也有很多“立刻提高高考成绩”的诀窍是鼓励学生浮躁的,而学校的评价体系也是要求立竿见影的,这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我希望有见识的家长和教师多让孩子做一点长线的活动,也就是短期内看不见收益的活动,比如种树,养花,写日记,坚持长跑,等等。我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号召本班学生抄写正本的《毛主席语录》,我自己带头,学生自愿。结果这个40多人的班有十几个人完成了,他们得到了满足,但这满足是延迟的,中间他们就锻炼了意志。抄书对锻炼意志好处很大。我曾经抄写过500多篇古文名篇,感觉特别好。所以你会发现我搞研究不浮躁,不急于求成。我练出来了。如今的学生(包括成年人,甚至名人)很少有下这种死功夫的,我看见他们那副心中长草浑身瘙痒的样子,往往只有摇头叹气。我管不了别人,但我不会让自己的儿孙变成这个模样。我不急急饶饶地逼他们成功。我是老农,我只管耕耘,收获嘛,不急。
读后感:对于延迟满足目前争议还是比较大的。记得尹建莉老师就对这个理念持反对意见,她认为对于孩子的需求,如果是正当的,就应该立即满足,而不是推后。
个人觉得这个理念确实值得商榷,我觉得这个理论是不是也是因人而异啊。有的人就是急性子,你搞延迟满足,搞得好,可能会把这个人的性子磨平一点,让他做事不毛躁,有耐心一点。但是还是有极大的可能,会更加急躁,物极必反,得不到收效之后,就很容易放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适应延迟满足的人可能不算多数,很多人觉得付出得到应有收获,就会有一种失落感,如果时间一长,就会丧失自信心,失去动力,放弃行动了,搞不好就会造成习得性无助。我就觉得我们的学生之中就有很多人,可能就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还真不能说所有的事情上都要搞什么延迟满足。
对于孩子来说,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尹建莉老师的看法,对于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他那里懂得延迟幸福的道理,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这个是人的本性。有的时候人的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你还搞什么延迟满足,那就是搞笑了,就是画饼充饥,违逆人性。而当孩子得到及时的满足之后,我觉得他就有一种喜悦的感觉,一种基本的幸福感,会觉得快乐。这个就是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种正常的需求,真的没必要去为了将来所谓的不浮躁,成功而搞这样的训练。就这点来说,我不太认可王老师的做法的。
就像整个国家,社会层面。那么对于当世的人来说,你觉得是你幸福,快乐重要,还是你的子孙后代的幸福,快乐重要?这个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了!我觉得都重要!既不能为了所谓的子孙后代的幸福而刻意的去牺牲当下的我们自己的权益。有人可能会拿革命先烈来说事,我还是坚持一点的是,对于政治层面的东西,都是需要有一定的政治利益的需求来进行的意识导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其实根本就不是向先前的书本,媒体所宣传的那样,虚假和隐瞒的会有很多。而对于这些为了革命牺牲的人,我个人觉得我们只能从个人层面来敬重他们为了信仰而付出生命的这种决然的意志。可能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符合自身的利益的,也是一种追求和向往。如果说他们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现代化的经济时代,他们也会希望自己过的幸福和快乐。他们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可能也不一定会想的那么多,不过也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有站在整个民族的高度在考虑问题的。
所以,我们谈论问题的时候,不能太局限,不能太被意识形态所束缚。比如当下的经济发展,其实很多时候就拿将来的利益来填补现在的空缺,为何国家要鼓励生育了?就是怕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却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负担!这个是延迟幸福吗?刚好相反,有人笑成我们的养老金制度就是一场“唐氏骗局”,需要子孙后代们不断地接力。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教育确实从整体上来说应该用农业来形容更合适一些,因为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在学生时代是很重要的,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应试教育有拔苗助长之嫌,有过于强调竞争和及时性的反馈,这个确实是不可取的!也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一个的成才与否不能只看中智育层面,其他方面同等重要,而很多能力的养成确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但是这个与延迟满足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吧,这个满足不是被教育者的满足,而是处于教育生态链上游的那些利益相关者的满足,是两码事!
基于此,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做个麦田守望者,静待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