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洛阳焦点第333天分享(2019.7.11)

01
孩子们玩手机,可谓是父母的一块心病。不过,下午看到一则新闻,简直辣眼睛。话说,今年高考675分的王希来的妈妈,可是不多见的一位超级妈妈。
王希来一直在玩的一款手机游戏,需要每天都上线,可自从进入高三后,学习越来越紧张,就不能天天玩手机了,于是跟妈妈提出“让她学习这个网游,帮自己代练保级”的要求,等高考完了再接着玩。没想到妈妈真的答应了,最后还玩出了门道,成功帮他保级。
文章后面的网友评论:“这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老妈呀!”“好羡慕他!”
身边很多父母为孩子玩手机,可没那么“高大上”。前几天来咨询的一位哭诉了同样一件事:
放暑假后,这位妈妈和儿子约定,每天有两个小时的手机游戏时间,其他时间手机由她保管,没想到她儿子为了玩游戏,竟然拿了一部手机模型交给她,背地里仍然偷偷在玩!
表面乖巧的孩子,竟然学会了阳奉阴违的把戏,如果不是她那天手机没电,临时用这个手机打电话,根本发现不了这个“手机”竟然是个模型?!
妈妈勃然大怒,气得吐血。谁知孩子也很委屈:“反正我做什么你都不会相信,一开始我玩两个小时就把手机交给你了,可是你却偷偷给奶奶打电话,让她监视我,你对我基本的信任都没有!”
听儿子这么说,妈妈惊呆了,她没想到自己的心头肉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她以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担心他管不住自己,没想到,小小的举动,在儿子的眼里,孩子却感受到的是“没有基本的信任...”

02
看了两位父母,面对孩子玩手机的态度,有什么感受呢?很多家长会说:控制还控制不住呢,咋可能让他自己管理手机?或者说,我家孩子缺乏自觉性,如果放开了让他玩,估计饭也不吃,作业也不写了。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艾尔菲·科恩在书中说:“我们经常责骂孩子得寸进尺,但孩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他们只得到了‘寸’!”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一个误区,他们总认为,应该是孩子做了值得我信赖的事,我才去信任他。
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做事的时候,是希望在被信任的环境下,做事更安心呢?还是完完全全把事情做的很好之后,换取他人的信任呢?
真正的信任是:不管发生了什么、不管你做了什么,我都相信你有自己的需求和动机,并且我尊重你的需求和动机。

03
敢于信任他人,是一种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备。
一个从小没有被信任过的人,成年后很难有充分信任他人的能力。他在那种被控制,怀疑的环境下长大,已经习惯了这种跟人相处的模式,他会复制同样的模式到自己的亲子关系中。
难道真的没救了吗?有,当我们看到信任的力量,认识到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信任时,敢于信任他人的能力,会一点点的回复。
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
首先,看到自己对孩子的不信任,来自内心对自己的不自信,自己对未来的恐惧。我们对孩子怀疑,担心孩子不会管理学习时间,不会安排生活,归根到底是怕孩子没有一个好未来,没有好未来,就会有个糟糕的人生。真的是这样吗?是我们的逻辑思维吓住了我们。这个逻辑思维哪里来?根据自己的推理,观察而来。而这些推理多数是灾难化思维,跟现实的关联性不强,是内心没有安全感发出的信号。
当心里又出现了那个声音——他会不会骗我?他真的能做到吗?这时,请向内深深觉察自己的内心:
你在害怕什么?
你担心的,一定会发生吗?
你坚持的,一定是对的吗?
那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你似曾相识吗?
当我们有了这些觉知,我们就会看到,恐惧源自于内心。与孩子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