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简书历史专题精选人物
《至暗时刻》:真正的黑暗,是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

《至暗时刻》:真正的黑暗,是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

作者: 人申旅行 | 来源:发表于2017-12-04 20:16 被阅读460次
《至暗时刻》:真正的黑暗,是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

并非所有的巨制观众都会买账,

因为此前看了《敦刻尔克》就让人大失所望,

所以对于又一部英国二战巨制《至暗时刻》,

我和很多影迷一样,

并没有抱太多的期望,

但是,

但是之后的转折才是本文的重点,

但是,

在12月1日上影第一天就跑到电影院看完后,

到今天已经有足足三天的时间了,

我却迟迟不敢在键盘上敲下任何一个文字,

完全是因为我的胆怯,

就像你是一个画家,

在面对一个体无瑕疵的美女,

你总羞于落下画笔,

生怕你的拙劣会毁灭掉那份美丽;

现在,

我也终于明白了《铁达尼号》中的男主杰克面对一丝不挂的女主肉丝画画时的那份惊喜、忐忑与紧张了......

因为影片的太过完美,

音乐、画面、光线、语言、微表情、人物、故事......

还有数不清的细节......

一切都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面对这样的电影,

我的思维、意识和文字都会显得多余,

这种感觉就像影片中落魄时的丘吉尔,

在面对压力和对未来已经无计可施的时候,

会变得语无伦次、反应迟钝、自言自语......

在至暗时刻落魄如丧家之犬的这位老年人,

同样表现出了凡人该有的暴躁、无能、懦弱和无奈感,

但是,

又一个但是,

但是,

我终究还是要在古城雾气腾腾的凌晨6点钟惊喜地爬起来,

写下这些文字,

因为我明白,

很多东西,

一旦错过了恰好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我就会错过和最美事物的一种零距离接触,

甚至会错过高潮能带给我一生久久不能忘怀的那种场景性怀念!

我要让这种高潮在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敲打键盘的过程中产生持续的快感,

要写下对一个肥胖、酗酒、嗜烟如命,年迈、发音不准、生活邋遢到极致的猥琐、油腻男人的原生态,

要写下对《至暗时刻》导演、编剧、演员最崇高的敬意,

正是他们的雕刻,

让这部伟岸的作品,

显露出他本该有的血肉和骨架。

人生不能错过最美好的东西,

其中就包括我们对一个可恨至极,也包括一个可爱至极人物的挖苦、讽刺,调侃和暗黑.....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快乐。

电影《至暗时刻》让丘吉尔的扮演者奥德曼灵魂附体,

好似丘吉尔从坟墓里跑出来自己分文不取即兴表演了120分钟,

其演技惊叹的让观众下巴脱臼!

导演评价说:他“强势演绎出了丘吉尔的精髓,是这一代最伟大的演员。”

也因为如此,

好莱坞众多权威媒体已经大胆预测:

加里·奥德曼几乎已提前锁定多项影帝荣誉。

《至暗时刻》:真正的黑暗,是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

序+序

前奏感觉不错,

才会让高潮来得更为爽畅!

(序加序,就是嘘嘘,是不是有点尿急的赶脚,但是因为故事需要,只能如此!贱不贱量(见不见谅),就这样吧!)

《至暗时刻》讲述了英国“战时首相”“(er 货)丘吉尔带领英国度过的最黑暗的时刻:

在纳粹军队的强势围剿下,

同盟国家相继溃败,

丘吉尔一面要顶住欧洲战况,

一面要处理与对立党派的政治交锋,

还要面对国王乔治六世的质疑。

但最终他以强大的领导力和政治手腕稳住了局面,

成功促成30万名士兵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至暗时刻》的巧妙之处在于假的逼真。

如果不告诉你电影里的丘吉尔是谁演的,

观众可能真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来这个英国首相曾经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恶警、

《惊情四百年》的德古拉、

哥谭市的高登警长、

哈利教父小天狼星和“圆场”的乔治·史迈利。

奥德曼完全是靠增肥和化妆真实再现了丘吉尔的外表与灵魂。

外界一致认为,

此片是最佳特效化妆奖的有力争夺者。

而就剧情而言,这部电影尚且没能脱离一般政治家传记片的俗套:

从临危受命,到身陷困局,

从全力斗争,到最终成功扭转局势,改写历史。

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英国首相的剧情仅此而已。

作为“二战”中与斯大林和罗斯福齐名的“三巨头”之一,

丘吉尔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也正因为如此,

以他为主人公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

《至暗时刻》如何能不落窠臼,不成鸡肋,

无疑是导演乔·赖特面对的最大挑战。

但是我们惊喜的发现,

导演整部电影地保持了英国电影的古典、优雅和精致感,

是一部质量上乘的传记历史佳作。

另外,

该片由奥斯卡获奖影片《万物理论》的编剧安东尼·麦卡滕执笔,

并汇集了包括加里·奥德曼、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莉莉·詹姆斯在内的全英国主演阵容。

为影片增色不少。

而最为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影片中的诸多细节,

可以说是到了如火纯情登峰造极的地步。

它是《至黑时刻》的性格密码,

成为影片的制胜法宝,

可供人反复玩味。

01

影片中,

丘吉尔的顽固和坚持让人们惊叹不已,

让国会那些保和派一直认定他是一个不顾人民生死的好战分子。

影片中先后两次从丘吉尔的视觉来审视战争中街头英国人的平静生活,

尽管太空下着大雨,

但是人们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恐惧,

这与丘吉尔焦虑的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人民的这种自信也给了丘吉尔无限的决心,

坚持不与法西斯和谈,坚持血战到底;

坚持用4000人的血肉之躯去换取敦刻尔克30多万战士的生命;

坚持做自己心中的勇士,

坚持永远为自由而战;

丘吉尔的坚持大抵来自于他作为军人的本能,

他是所有议员中唯一一名上过战场的高层,

这使得他总表现出“明知是个死,也要一战斗到底”的决心,

迫于同僚的压力,

他打电话寻求美国的支援,

但是失败了!

他差一点就要默许同僚去和意大利、德国和谈了,

因为他已经退无可退。

用丘吉尔的那句名言说:

坚持下去,并不是我们真的足够坚强,而是我们别无选择。

郁闷致死已无斗志坐在家中等候最黑暗时刻来临的时候,

是国王亲自家访,

无条件支持他并为他找到了胜利的方向。

在保家卫国上,

丘吉尔与国王的目标是一致的。

他自知口吃,但是绝不白痴。

他——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绝对不允许让自己如丧家之犬;

而他——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相,也绝不允许让自己的国王家人民流离失所。

02

但是同时,

导演并没有将丘吉尔一味地塑造成外界所熟知的那个“政治强人”,

电影从一开始就不断闪现“2货”丘吉尔的众多细节,

他放荡不羁,更像是个傲娇又不乏萌点的老小孩:

他穿着睡衣工作,用餐,接听电话,

甚至面对女秘书也不知道检点些差点露出睡衣下面的大屁股;

他暴躁、易怒、有些阴晴不定,

大骂工作人员而没有底线;

他爱喝酒、爱抽雪茄,

即使和国王一起用餐,

也会把自己灌个半醉还笑称自己的超级酒量是练出来的;

他在国王面前胡吃海喝嚣张的要死,

不仅吃相很差还和自己的大boss讨价还价,

他绝不会卑躬屈膝,

甚至拒绝国王每周一下午四点定时会面的提议。

因为那个时间段他要午休一会;

(要我,肯定会说:亲爱的国王陛下,你什么时候召见奴才,奴才都在门口候着!奴相会大胆暴露!)

他会“呵呵呵”的展现幽默说整个英国的小孩都长得都像自己。

在地铁上表现出和人民友好的一面;

也会跟妻子撒娇、卖萌,被妻子勒令开源节流,

就装傻哄她开心蒙混过关;

他习惯对秘书大吼大叫发号施令,

也能体察到她情绪的各种变化;

他甚至毫无家族荣耀感,

没有底线的调侃自己妈妈的风流情史;

他还是个暴露狂,

影片中多次出现过他裸露身体的镜头,

他经常穿着睡袍到处乱跑,

总是一副邋遢无型的样子。

拉臭臭的时候坐在马桶上办公、看报、抽烟;

简直是一个和绅士英国格格不入的家伙;

更奇葩的还有洗澡,

会一丝不挂直接冲出房间,

洗澡的时候也不知道遮住自己的小鸡鸡,

吓得女秘书惊奔下楼;

他坚持的是不拘小节,

同时,

他还坚持的是国家大义。

03

也许正因为如此,

观众包括英国人自己都认为,

这是一个真实的丘吉尔。

不知道影迷们有没有忽略一个细节,

就是导演在影片中给了丘吉尔很多裸露的细节,

我们暂且称之为裸戏。

裸露的脚,裸露的身体,

再配上疲惫但是还算坚强的脸,

以及因为年迈说话总是发抖以及因为小时候口吃还遗留下来的那种不自然,

都被奥德曼演绎的淋漓尽致,

但是,

你仔细品味就会发现,

这些镜头语言绝不仅仅是用来体现丘吉尔的不拘小节,

导演事实上是在用这些裸露的画面,

来表达丘吉尔的坦荡与自由,

导演用这种赤裸裸的镜头语言,

其实在反复强调丘吉尔对自我表达的一种极端主义,

反复刻画生活中的丘吉尔就是要放弃所谓的绅士风格,

坚持做自己舒服和没有约束的事情,

而这一切,

都又和妻子为他多次穿上西服打上领带去议会开会或者去会见国王的拘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导演的这种设计对于刻画丘吉尔的性格可谓是巧妙到了极致,

丘吉尔的性格符号可谓是武装到了每一个细胞,

让丘吉尔活生生就像站在你一米开外的距离里

和你交流、交心,

让大家即摸得着又看得见,

即亲切又熟悉,

同时,

又不会让你感觉到因为距离太近而感觉到他呼吸的急促,

导演的用原生态笔法,

制造出了一个让坟墓中的丘吉尔都能感觉到自己是满血复活后的那种快感。

他没有把丘吉尔打造成战无不胜的机器侠,

而是回到地球上,

让丘吉尔首先成为人,

影片的镜头也多次描写丘吉尔的脚

赤裸的脚,

歪歪扭扭的脚,

走路带风的脚,

坚定不移的脚,

通过脚来表达已经66岁的丘吉尔当时的精神状态,

因为丘吉尔也是平凡之人,

他是一个优点突出,

但是缺点也同样突出的人。

导演只想表现一个来自人间的丘吉尔。

因为

一旦一味用力去打造英雄的不朽,

就有可能会毁掉人,

毁掉真实,

毁掉人性。

04

影片中丘吉尔展现出来的多重性格,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他的坚持与“自由”

对于生活,他选择无拘无束;

对于国家,他选择坚持不放弃;

而要探求根源,

也许他这种性格来源于他的家庭,

丘吉尔生于英国贵族世家斯宾塞.丘吉尔家族,

是已故戴安娜王妃的叔公,

而这个不同凡响的丘吉尔,

就是被美貌与才能并重的丘妈妈缔造的。

《至暗时刻》:真正的黑暗,是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

                                丘吉尔的母亲

丘吉尔的母亲生于美国纽约,

是当时号称“华尔街之王”的美国巨富金融家莱昂纳德.杰罗姆(Leonard Jerome)的女儿,

她从小就被誉为当时最美的女人之一。

二十岁时,

丘妈妈就带着丰厚的嫁妆和美国几大铁路和银行的庞大年度分红,

嫁给了家族正在走下坡路的英国贵族子弟伦道夫. 丘吉尔,

就是丘爸爸。

但是丘吉尔夫人除了老公外,

自己放荡不羁,

有无数有权力地位的情人,

这一点丘吉尔本人和在国王用餐聊天时也调侃地提到过,

国王听后笑后不语,

但是这让国王第一次觉得丘吉尔是一个有趣的人,

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

因为这样的沟通让国王不再觉得丘吉尔是个一无可是的人。

随便和外人说自己母亲的风流情事,

作为儿子的丘吉尔,

那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决心;

后来丘爸爸去世后,

丘吉尔的母亲和比自己小20岁,与自己的儿子丘吉尔同岁的著名军官George Cornwallis-West结婚,

不过,

这段婚姻维持了14年以离婚告终。

在第二段婚姻结束4年后,

丘吉尔的妈妈,

又敌不过英国殖民地总督Robert Bagehot Porch狂热的追求,

以64岁高龄嫁给这个比自己小23岁的男人。

后面两次婚姻,

在当时那个年代(即使是现在也一样)是何等惊世骇俗!

即使是现在也会让地球人惊呼。

这两次婚姻都引起了英国众多的非议,

但是作为儿子的丘吉尔却坚持站在了母亲这边;

在家族社会极力反对的情况下,

丘吉尔只认真的向自己的母亲说过一句话,

“母亲,如果你开心,你就去结婚吧!”

抛开丘妈妈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说,

丘吉尔从他母亲那里继承了自我至高无上的思想,

只要自己舒服、快乐,

就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形式去做,

而不是被世俗的规矩所束缚。

这种自我被丘妈妈演绎的出神入化,

直至到死。

丘妈妈69岁的时候,

在试穿一双高跟鞋的时候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骨折、截肢、感染而去世。

05

自我意识的膨胀不代表没有原则不分情况。

丘吉尔一生都在为国家而战,

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战。

影片中再现了那张他竖起中指和食指代表胜利的照片,

但是对于我而言,

怎么看怎么都像是“2货”的2字;

所谓“2货”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后来丘吉尔的秘书悄悄对他说,

其实那个手势根本不是什么“胜利”的意思,

而是“去他*的吧”,

为什么这么说?

据说这个手势和含义来源于英法百年战争之亚金科特战役,

法国人扬言将砍掉英国弓箭手的中指和食指,

让他们变残废,

不能再张弓射箭。

但后来英军打败了法军,

胜利后,

英国人伸直中指和食指,

掌心向内,

向法国俘虏示威,

意思是:我们的手指头是完整的。

这个动作再后来就延伸成是羞辱对方的意思了。

去他ma的就去他ma的,

让德国法西斯去他ma的吧!

“2货”丘吉尔觉得这个解释更有意思!

影片中他大笑着反复大喊这句话:

让德国法西斯“去他*的吧”!

让刽子手希特勒“去他*的吧”!

这是“2货”丘吉尔始终坚持的一种态度,

这也是他从始至终都要决战到底的根源所在。

尾声:

真正的黑暗,是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

丘吉尔说:

你若想尝试一下勇者的滋味,

一定要像个真正的勇者一样,

豁出全部的力量去行动,

这时你的恐惧心理将会为勇猛果敢所取代。

1955年4月5日,丘吉尔因健康原因而辞职,当他走出唐宁街10号首相府官邸时他吸着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势向群众致意,然后就坐上汽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离去。

1959年11月,丘吉尔继承了“下院之父”的称号。

1960年,剑桥大学设立丘吉尔学院,以纪念丘吉尔。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因中风去世。英国政府为丘吉尔举行了国葬。他的灵柩在西敏寺停放,供民众吊唁。然后用火车把灵柩运到他的出生地布伦海姆宫附近的布雷顿教堂公墓中,与他的父母亲葬在一起。

《至暗时刻》:真正的黑暗,是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

2002年,

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

结果丘吉尔超过了牛顿等人,

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相关文章

  • 《至暗时刻》:真正的黑暗,是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

    序 并非所有的巨制观众都会买账, 因为此前看了《敦刻尔克》就让人大失所望, 所以对于又一部英国二战巨制《至暗时刻》...

  • 2018-03-01

    久在光明中看不到周边黑暗里的事物,久在黑暗中倒是看到黑暗中的一丝光亮。

  • 12.9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我选择了以柔克刚,穿过了黑暗隧道。

  • 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如果我们的眼光,总是集中在困难、挫折烦恼和痛苦上,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被一种渗透性的消极因素所左右。我们要善于在...

  • 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一个东北小镇,家里共四个兄弟姐妹都被成功养活; 现在坐标上海,有一份工作勉强维持生计,但仍...

  • 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如果我们的眼光 总是集中在困难 挫折烦恼和痛苦上 那么我们的心灵 就会被一种渗透性的 消极因素所左右 我们要善于在...

  • 影之诗

    我是光的儿女,是暗的生灵。 黑暗孕育我,黑暗束缚我,黑暗掩埋我。 只有在光明普照下,我的意义才会显现。 然而 光明...

  • 屋外是刺眼的光明 屋内是幽深的黑暗 推开门 光与暗剧烈争执 阳光在灼烧黑暗 滋滋作响 黑暗在腐蚀光明 默不作声 但...

  • 我愿意相信

    "真正的黑暗是没有星星和月亮的,但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我们总可以在最角落的地方看到一线光明。如果没有光明,黑暗就不...

  • 至暗时刻: 妥协,才是最黑暗的时刻

    谁能想像一个脾气古怪、吐词不清的邻家老爷爷,在最黑暗的时刻,肩负起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我们的印象中,二战中的英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至暗时刻》:真正的黑暗,是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kf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