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了解的学科无疑是物理学。
然而,尽管我无数次从心底里对它如此折服,可我又明白它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至少到目前,它还无法穿透我的肉体,解释我的灵魂。我的意思是,虽然它(生物学是更高级一些的系统学)越来越清晰地解释着人体、甚至大脑的工作方式,但我还远远无法依靠它获得更多的快乐。
物理的使命,是搞清楚“万物运行的道理”,客观真理是它唯一的目的。而“快乐”,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一种完全不同视角下的意义。面对“心”的诉求,相比较物理学,佛学无疑给与我们更为深远的指导。
对我而言,心以外的大千世界是物理学的领域,心以内的平静安乐是佛学的领域。它们表面看来如此不同,却完美得契合在一起,成为构成我世界观难以撼动的两大支柱。
1. 慈悲之心
慈,我们希望得到安稳和快乐,因此希望一切众生都如此。
悲,我们渴望减轻自己的痛苦,因此希望减轻别人的痛苦。
慈悲之心,与爱不同。爱是一种有条件的欲求,当时间、地点、状态以及对象改变时,爱会改变、消失,甚至因爱成恨。
而慈悲之心,是一股浓烈而纯粹的同情之暖流,它不随一切外在条件变化,对众生平等。
你一定会问,修习慈悲之心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用呢?
让我用自己来举例子。一些读者说我的文章走心。而走心这种感觉,究竟是如何打造的呢?
最近常有一种感觉,当我写文章的时候,意识常会穿越到其他地方。有时候,它进到小朋友的身体里,有时候,它进到家长的身体里,它还常常进入到不同读者的身体里。或者,它就单纯的游离在我身体之外,审视着我自己的思想。
修习慈悲之心,你会慢慢拥有很多双同理的眼睛,帮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理解世界。这不仅会让文字中少很多抱怨、不解、愤怒的戾气,甚至生起一股同情的暖流。
慈悲之心会带来更高的理解力。面对让你不解的、不爽的、甚至侵犯你的人,愤怒不再是那唯一一条牵着你的绳子。你会多一双眼睛,观察到对方这么做的理由,这其实是在增加你体验的维度,增加你的智慧。
必然有人会有疑问:在某些环境下,必须要强硬才能达到效果,那些忍让退缩的阿Q精神完全没用。
事实上,你完全可以坚持自己强硬的态度,甚至把假装愤怒作为一种处事策略来运用。但慈悲之心,从小乘的角度而言,可以保护你的心免受真正愤怒的伤害;从大乘的角度而言,可以让你以更高的理解力,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处理事情、渡化对方。
慈悲并非忍让,它不会让一个人软弱。相反,它能强化你的理智,增加你的智慧,而超于常人的理解力令你的心始终平静快乐。
2. 放舍之心
按照佛学的理念,执念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放舍阻碍追究安乐的束缚-财产、人、信念与见解,甚至对于身、心的执着,是走向快乐的方向。
当人们听到这一点时,有时会开始担心,以为要遵循佛陀的教法就要抛弃一切出家。尽管出家也许会是更加合适的方法之一,但其中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需要拒绝的不是拥有的东西、家庭、朋友,而是认为“它们是属于我所有”的错误想法。
也就是说,你可以拥有一切。但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快乐,你不能将“必须拥有它们”的执念捆绑在之上。
像很多高僧可以微笑面对死亡,该算是对肉身没有一丝执念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早睡早起、规律饮食、心无杂念、休养生息。因此对身体无所挂碍的他们,却往往可以获得高寿。
与之相反的是很多普通人。他们对肉身有深深的执念,以至于检查出一点点病就会终日忧心忡忡,或者一听闻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立马崩溃倒地。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毫无爱护自己的身体的意识,反而在加速摧垮着它。
真正的放舍之心,割断了诸多扰乱人心的牵挂,让人获得更好的生活状态。
3. 精进之心
从外表来看,很多人觉得佛学充满了“无为的惰性”。无非是抛下一切,不问世事,到深山野林的庙里去过与世无争的日子而已。
这是大大的误解。
正精进,恰恰是八正道中重要的一道。修行之路并非充满了随心所欲,反而需要时时注意、保持正念。只不过,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执迷于自己的欲望,在这条路上忙忙碌碌;对于修行者而言,它们在持戒、断念、自省的成佛之路上持续精进。
自从开店以来,对精进的概念更有切身的体会。以前上班的时候,还总想着周末好好玩一玩、甚至干脆期盼什么时候生一场病,可以趁机好好休息下。
但现在,一切全靠着自己,你不得不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中,一丝不得休息。甚至,你要持续保持着非常规律的作息和运动规律,以避免生病而带来的营业中断。
这是一种区别于勇猛式的、缓慢而持续的精进方式。奋力与拼搏不再是它的主题,节制、节奏以及专注才是。虽然看似清闲,但不论是精神还是肉体,我现在常常感觉到疲惫,它并不是来自于短时间的超负荷劳动,而是来自于长时间的点滴累积。
有一句话说得好:“创业就是一口真气不散”。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真正适应这一点,但我理解它因而不会抱怨它,更明白很多事情的结果是在持续累积很长时间后才会出现。
如果有幸我能够走很久,走到很远的地方,佛学的精进思想定然功不可没。
4. 第二支箭
回顾我的小半生,所承受过的难以忍受的肉体之痛,寥寥无几。向未来望去,或许也不会有多少次。终点处的死亡虽然令人恐惧,但我想它也许并不一定真有多么痛:很多人不是可以安详地睡去么?
那么,真正让我们感到痛苦、愤怒、纠结、难以承受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按照佛学的理念,肉体之痛以及其他直接的伤害,可被称为第一支箭。但更严重的是,人会因为内心不断地重复和加强这个过程,而承受更多更大的痛苦,这是第二支箭。
这看似是一种夸张的比喻,但倘若你能认真体察,会发现这是生命的常态。
去医院打针的孩子,从进医院的一瞬就开始悲伤,看到针头的那一刻,顿时无可抑制地大哭起来。几个大人又哄又骗,也无法将孩子从恐惧中解救出来。最后几个大人只好合力把孩子按住,让医生扎下那小小的一针。
但是你注意到没有,由于太过恐惧和悲伤,多数孩子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中,以至于它根本已经感受不到,那小小一针是否已经扎下去了。
作为一个大人,我们对此很无奈。因为我们明白,只要克制自己的恐惧,那一针造成的痛感着实有限。但可惜的是,我们很难让孩子明白这一点。
佛陀同样如此。它想要告诉众生,只要设法根除自己的执念、了却无谓的牵挂,坦然接受生命中第一支箭所带来的伤痛,其实不难承受。我们绝大多数的难以承受的苦痛,全部来自于内心对于苦痛不断的重复和加强,也就是第二支箭的伤害。
那些愤怒、委屈、后悔、不舍、自怜的情绪,才是我们人生看似悲惨的根源。
甚至,并非心理状态本身让你难以承受,而是你对待它们的态度。
5. 正念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描述着美丽的湖畔、森林、田野以及其中可爱的人。
读着他的文字,你能清楚地感受到,即使一个人并没有任何一处的产权,他却在切实享受着大自然最美好的瑰丽。相反,另一些人,就像他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虽然有着数不清的财产,可他们从未真正享受过这些东西的美好,却只是被虚构的所有权牵绊。
正念的核心在于专注当下,但这是极难做到的一件事情。
大多数人痛苦忧虑的根源,是沉迷于对过去的悔恨愤怒,以及对未来的牵挂忧虑。
比如在单位受到了挤兑,自己毫无办法却又难以放下。愤怒蒙蔽了你的双眼,让你看一切都不顺眼,并将自己的愤恨迁怒于父母和孩子。
比如即将面对巨大的未知考验,你担忧得瑟瑟发抖。这虽然对结果毫无帮助,但你根本无法控制,这强烈影响着你当下的生活质量。
从无明走向正念,远远不是一句“想开一点”就能做到的。
首先,你要有理性的智慧。你要自发地认识到,一切愤怒、悔恨、担忧、牵挂都是无用的自我折磨,它丝毫无益于当下和未来的快乐。
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仍然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很容易“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改变这种状态并无捷径,只能依靠提升你对心的控制力。
正念并非是一种学术观点,它是一种切实的体验。按照八正道精进于修行,你会渐渐提升对心的控制力,感受到正念的快乐。你会很容易专心于一件事、一个人,体察到粗糙朦胧现实生活下的微妙细节,多出一双、甚至许多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像是茨威格在《灼人的秘密》中以离家小孩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世界;像是新海诚在《秒速五厘米》中用大量细节画面将一个平淡的故事烘托得如此感人;像是《爱在三部曲》中导演用看似最平淡的方式展现出令人感觉如此美好的一面。这些都得益于坚实的正念基础下,而发展出的觉察之心。
浅浅踏上正念的道路,也切实改变了我自己的生活状态。首先,它让你特别容易专心到某件事情中去,提升做事的效率;其次,它延伸了你观察细节的深度、提升了你对世界的理解力,因此原本顽固而偏执的现实,开始立体而柔软起来。
网友评论
寂灭和涅槃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