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情感的港湾闲来读文海阔天空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抽丝剥茧揭示骗局设计原理,告诉你为何聪明人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抽丝剥茧揭示骗局设计原理,告诉你为何聪明人

作者: 石墨杨 | 来源:发表于2021-09-21 13:10 被阅读0次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陌生人画的饼?为什么人们会对危险信号视而不见?为什么有人得知真相后依然执迷不悟?为什么高智商在骗局面前也不堪一击?面对一连串的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上当受骗的经历。

在骗子眼中,人人都是受骗者,并因此洋洋自得。这些骗子是怎么做到的呢?是什么让我们相信谎言,骗子又是怎么从中渔利的呢?在某个时候,人人都会受骗,每个人都会成为某类骗子的牺牲品,每个人都会上当。

《纽约时报》畅销榜首《白城恶魔》的作者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这本书会令你胆寒,下次再有什么朋友的朋友提供给你“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可会斟酌一下了。……如果你喜欢格拉德威尔的《决断2秒间》,你也会爱读这本书,它清晰地展示了我们有多容易受骗,发人深思。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以骗局从布局到实施再到收尾的整体流程为线索,细致入微地拆解了骗子在各个阶段为猎物设下的连环陷阱,分析了让猎物轻易中招的心理弱点,给诈骗这门历史悠久的黑暗“艺术”泄了底。很不幸,这些弱点是人类固有且共有的。了解它们的存在,才迈出了避免被骗的第一步。

骗子并非都长着一张急功近利的丑恶嘴脸。一些骗术大师通常是优雅而迷人的,他们有着外向的个性,说话令人信服,做事让人信任。康妮科娃以一些国际知名的惊天巨骗为例,告诉你他们缘何取得人们的信赖,怎样成功骗过全部目标,以及为什么人们会毫无自觉地掉入这些陷阱,哪怕撞了南墙也不愿回头。

这本书的作者是玛丽亚·康妮科娃(Maria Konnikova)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她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福尔摩斯思考术》(Mastermind)的作者,为《科学美国人》撰写心理学专栏,在《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观察家报》等多家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

诈骗描述了一种古而有之的现象,人们认为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在1849年对威廉·汤普森的审判中。根据《纽约先驱报》的记载,汤普森举止优雅,他曾在曼哈顿的街道上向过往行人搭讪。随后,你会提出一个特殊的请求:“你是否信任我,可以把你的手表交给我保管到明天?”这个问题看似异想天开,但直接关系到个人的体面。结果,很多人都把手表交给了这个陌生人。就这样,“诈骗师”这个职业诞生了。这是一群利用他人信任达到其个人目的的人。你能信任我吗?你能给我点什么来证明你的信心吗?

骗局的形式多种多样:像臭名昭著的三牌赌局或隐豆戏法这种小型骗局靠的是眼疾手快、虚张声势。此类骗局至今仍活跃在曼哈顿的大街小巷。大型骗局则费时费力,从伪装身份到庞氏骗局,再到虚构一种现实——新的国家、新的技术、新的疗法——这些骗局在互联网世界里如鱼得水,同时依旧在现实世界中横行无忌。

很多骗局拥有奇特的名称。比如“袋中之猪”:这个骗局可以追溯到1530年,理查德·希尔在其“备忘录”中写道:“交易猪仔时应打开口袋”,以免袋中之物并非小猪。

“西班牙囚徒”:《纽约时报》在1898年发明了这一说法,这种骗局被称为“警方所知晓的最古老、最诱人,或许也是最成功的的骗局之一”,至少在16世纪就出现了。还有“魔法钱包”“金砖骗局”“绿色货物”“审判官”“大型商店”“电报骗局”“报酬骗局”“破布骗局”等。

诈骗师最古老的活动,但骗局与时俱进的程度也十分惊人。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最近一统计,在2011—2012年间,约有2560万人成为诈骗案的受害者,这一数字约占美国成年总人口的10%。诈骗案件总数比受骗人数还要高,约3780万件。在这些案件中,占比例最高的是虚假减肥产品骗局,受害的成年人超过500万。排名第二的是奖品推广骗局,受害成年人约有240万。第三的是买家俱乐部骗局,就是你常常丢进垃圾箱的讨厌邮件,在这种骗局中,一开始的免费承诺会突然变成无止境的高额会费,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签字同意入会的,共有190万成年人受骗。

这本书讲得不是骗局的历史,也不是对每一个骗局巨细靡遗的翔实记录。这本书探索的是骗局背后共通的心理学原理。从最原始的圈套到最复杂的阴谋,从设计之初到得手,每一步都以这些原理为基础。如果你对人类的心理与认知过程、思维的弱点感兴趣,那么你必然不能错过这本书。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大小小的知名案例,上达案值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庞氏骗局,下至市井常见的小花招。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揭露了这些骗局的诸多细节,剖析它们的共同点,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研究支持。本书将带你进入欺诈的世界,审视骗术的实施者与受害者之间令人惊叹的复杂关系。

《成长的边界》(Range)作者大卫·爱普斯坦说:“本书探讨了信任、信念与欺骗在基本的人性层次的体现。如果你觉得在这场游戏中,你不会是一个愚蠢的玩家,那么在读完本书后,你可能就不确定了。”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相关文章

  •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抽丝剥茧揭示骗局设计原理,告诉你为何聪明人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陌生人画的饼?为什么人们会对危险信号视而不见?为什么有人得知...

  • 论农村骗局!

    我想说,为什么农村骗局屡见不鲜,为什么在各种受骗之后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受骗,我们在感叹受骗人各种不幸的同时,是否也...

  • “爱”的骗局

    所谓的骗局,就是让人上当受骗,还有一些骗局是我们自己甘愿上当受骗的骗局。先声明一下,这不是一篇教人如何识别骗局的文...

  • 识破尚学堂骗局:为什么很多人“上当受骗”?

    识破尚学堂骗局:为什么很多人“上当受骗”? 尚学堂骗局谣言因何而起?谣言因不了解真相而起。 尚学堂骗局谣言止于何处...

  • Fomo3D-基于ETH的资⾦盘游戏 | 014 |《每周50在

    传统的庞氏骗局不会告诉你它是庞氏骗局,所以有人会因为眼前的小利而参加。 但如果庞氏骗局告诉你它就是庞氏骗局,那会有...

  • 骗局:中国方圆慈善基金会——民族资产解冻

    一个号称解冻民族资产,会员可以参与分钱的骗局为何“历久弥新”,无数骗子前赴后继,无数受骗者也是络绎不绝,今天我们再...

  • 《上瘾》

    《上瘾》揭示了很多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甚至“上瘾”的互联网产品服务背后的基 本设计原理,告诉你怎样打造一款让用户欲...

  • 可惜不是你

    前几天跟朋友聊到骗局与套路,他不无得意的说:像他这种聪明人,一般很难受骗的。 01 以前我也觉得聪明一点比较好,...

  • 学习《智慧书》064见微知著的方法

    只有学会了见微知著的方法,才能成为聪明人。 聪明人不只是会推理,而且有未卜先知的本领。 聪明人不容易受骗,因为他一...

  • 多留一个心眼也能防骗

    在这互联网时代,各种骗术层出不穷,有时,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也会让你受骗。 在短视频里,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骗局。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抽丝剥茧揭示骗局设计原理,告诉你为何聪明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ib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