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笔记
文/图 许健
三
“人尝试变得更幸福,也许如同试图让自己长得更高一样徒劳,而且往往事与愿违。(It may be that trying to be happier is as futile as trying to be taller, and is therefore counter-productive.)”这是两名美国心理学家在八十年代得出的结论,以我们的生活经验判断,似乎的确有些道理。
其实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诚然变化是不易的,而且大多数人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仍有一部分人——即使是1%的人,成功地改变了自己,恰恰证明改变是可以发生的,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两位学者犯了以面代点的错误。2005年他们公开纠正了自己的结论。
中国有句俗语叫“本性难移”,一些现代科学研究为此提供了佐证,人的基因影响着幸福的水平。片面地看一切都无奈了。然而,切记影响幸福水平的决非只有基因,还同时取决于众多的因素,而这其中可以努力去改变的因素很多,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未定的。退一步,就基因本身对幸福的影响来说,不似所谓智商那样有一个固定值(最新研究人生不同时期智商也会发生变化),应该是一段宽泛的取值范围,如何就高避低,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吗?
如今众多家长不惜血本为孩子择校,因为他们相信,一所学校的整体水平影响着个体的高度范围,一所学校最好的学生达到的高度决定着其他学生的期望值。其实幸福也一样,多接触心理积极的人,多学习科学的理论,多寻找变化的突破点,跳出狭隘的思想和消极的生活,幸福商值就一定会越来越高。
相信改变的可能性,是一切变化的起点。
——2012年1月9日
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性别、年龄、种族、智力、性格等等因素的差异,令每个人扮演着各异的社会角色,从属于不同的人群,且在意识中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定位,采取相应的言行。美国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做过一个“斯坦福监狱实验”,将一群普通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狱警,另一组扮演囚犯。仅仅一周,狱警扮演者明显出现暴虐倾向,而囚犯们亦如真正的囚犯一样表现出屈服的倾向,他们都沉浸到角色中了。意识中对自己角色的认定竟如此强烈地影响着行为的方式。
生活现实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关键在于以什么角色的目光去诠释它,进而决定我们的行为。将自己定位于积极、上进、善良的一族,拟或是无知、无奈、消极、自私,定位于弱势,就决定了弱势行为;定位于混混,就必定是混乱无为。社会学“贫穷文化论”认为:当一群人世代受到经济剥夺时,由于无能为力,会产生适应这种状况的文化,使得穷人心安理得地适应恶劣处境,亦即在心理上将自己定位为穷人,即使机会到来,他们也往往采取消极退缩的行动,错失良机。这种现象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面对生活,一味抱怨不公,寻找逃避的理由,借酒浇愁,谩骂一切,等等。然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不学无术赢得的不是掌声,而是轻视。
爱默生说过:对不同思维方式而言,相同的世界有着天地之别。(to different minds the same world is a hell and a heaven.)将自己定义为幸运的人,心怀感恩之情,生活定会越来越光明。
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便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2012年2月24日
原创文字 请勿擅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