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真情实感他山之玉
《教育的减法——为了心灵的创造性 》读书笔记

《教育的减法——为了心灵的创造性 》读书笔记

作者: 满爱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24-09-14 08:25 被阅读0次

作者:苍春波

      内容梗概——

      已经作古的蔡元培先生作为教育家曾经提出一句四字口号:美育救国。他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重要主张。 美学家蒋勋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如果大家觉得这样的口号、这样的说法过于感性,我请大家看看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对1999—2000学年度与2009—2010学年度的艺术教育进行的对比研究。研究者做过一个有5万多名本科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问卷的结果颇为耐人寻味。毕业1~5年的学生的回答是“基本技能更有用”,毕业6~10年的学生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更有用”,毕业10~15年的学生的回答是“人际关系更有用”,而毕业16年以上的人提出了“艺术最有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我们新教育长期以来的主张。我们认为,艺术这些看上去似乎没用的课程,对生命的成长至关重要,是未来教育中应该特别加以关心、加以强化的内容。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基于对“创意能源”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创造力的克氏循环”(KCC),揭示了科学、工程、设计和艺术对创造力的贡献:科学的作用是解释和预测我们周围的世界,它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工程的作用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解决方案的开发,它将知识转化为使用;设计的作用是解决实施拥有最强功能和增强人类体验的方案,它将使用转化为行为;艺术的作用是质疑人类的行为并提醒对我们周围世界的感知,它将行为转化为新的信息观念,重新呈现在KCC中科学开始时的数据。艺术到科学处在克氏循环指针指向12点时的“灰姑娘时刻”,这时,新的感知启发了新的科学探索,审美是创造力的源泉。

      李泽厚先生在谈到审美与创造力的时候就提出“以美启真”,并指出这是中国的思维传统,我们应该在新时代的创造力教育中,将中华美育传统发扬光大。在这一点上,新教育实验特别强调注重儿童天性的自由发挥,注重艺术的欣赏力和艺术情怀的培养,注重培养具有艺术精神、艺术思维和健全人格的人。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但是,这些学科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基本的艺术概念能够把这些学科整合起来,仍然需要继续研究,这也是新教育的大艺术教育需要继续攻关的课题。

      心得体会——

      美学家蒋勋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可见,美育对一个人成长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高低。

相关文章

  • 《减法教育》读书笔记

    重点理念: 教育做减法,能力做加法 学时做减法,成绩做加法 把握快与慢,加与减 教育常识: 一、家长比孩子更需要学...

  •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   第二十八天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 第二十八天 446~467页 收获: 1、创造性教师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运用自己独特的教...

  • 为了减法的学习

    到广州南沙参加三天的工作坊,现在终于坐在了厦门到惠安的长途汽车上,感慨万千。有时候我也真的不知道自己年届五十,还这...

  • 教育正变革

    我阅读的书目是《为了孩子重塑教育》读书笔记分享: 《为了孩子重塑教育》这本书的“序”部分中就教育思考提出的: ⊙ ...

  • 如何开始写作

    写作是人生经验的创造性表达。写作是使不被看见的被看见。写作是为了完善自己。最重要的是自由的心灵、自由的表达。 一、...

  • 学习能够增强创造性吗

    #教育心理学 什么是创造性? 通过学习能增强创造性吗? 如何培养创造性? ☞什么是创造性? 根据目的、利用已有信息...

  •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摘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读书笔记: 楔子:不是教育的教育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美好人性的塑...

  • 人文学堂: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01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

  •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 (1) 教育需要在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婴儿天生具有一颗吸收知识的心灵,有独自学习的能力。...

  • 苏格拉底: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1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的减法——为了心灵的创造性 》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db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