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苍春波
内容梗概——
已经作古的蔡元培先生作为教育家曾经提出一句四字口号:美育救国。他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重要主张。 美学家蒋勋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如果大家觉得这样的口号、这样的说法过于感性,我请大家看看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对1999—2000学年度与2009—2010学年度的艺术教育进行的对比研究。研究者做过一个有5万多名本科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问卷的结果颇为耐人寻味。毕业1~5年的学生的回答是“基本技能更有用”,毕业6~10年的学生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更有用”,毕业10~15年的学生的回答是“人际关系更有用”,而毕业16年以上的人提出了“艺术最有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我们新教育长期以来的主张。我们认为,艺术这些看上去似乎没用的课程,对生命的成长至关重要,是未来教育中应该特别加以关心、加以强化的内容。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基于对“创意能源”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创造力的克氏循环”(KCC),揭示了科学、工程、设计和艺术对创造力的贡献:科学的作用是解释和预测我们周围的世界,它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工程的作用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解决方案的开发,它将知识转化为使用;设计的作用是解决实施拥有最强功能和增强人类体验的方案,它将使用转化为行为;艺术的作用是质疑人类的行为并提醒对我们周围世界的感知,它将行为转化为新的信息观念,重新呈现在KCC中科学开始时的数据。艺术到科学处在克氏循环指针指向12点时的“灰姑娘时刻”,这时,新的感知启发了新的科学探索,审美是创造力的源泉。
李泽厚先生在谈到审美与创造力的时候就提出“以美启真”,并指出这是中国的思维传统,我们应该在新时代的创造力教育中,将中华美育传统发扬光大。在这一点上,新教育实验特别强调注重儿童天性的自由发挥,注重艺术的欣赏力和艺术情怀的培养,注重培养具有艺术精神、艺术思维和健全人格的人。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但是,这些学科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基本的艺术概念能够把这些学科整合起来,仍然需要继续研究,这也是新教育的大艺术教育需要继续攻关的课题。
心得体会——
美学家蒋勋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可见,美育对一个人成长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高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