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慈善家潘曾沂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09:09 被阅读29次
清朝慈善家潘曾沂

公元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潘曾沂出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的一个大户人家,为家中长子,其父潘世恩为朝中重臣。

乾隆五十八年,在潘曾沂刚出生不久时,他的父亲就通过科举考试考中状元,在嘉庆、道光二朝都任重要职务,历任内阁大学士、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颇有政治影响。

现在的苏州仍保留着潘氏老宅凤池园,位于纽家巷3号,内存有状元及第牌匾、纱帽厅等遗迹。清末,潘家出过数位进士,以潘世恩最有影响力。潘家重视教育,且富裕,这对家族成员选择读书入仕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

苏州潘家这一支早年居住在安徽歙县,其十六世祖潘祐时在大阜山南创立了潘氏宗祠,人称“大阜潘氏”。

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清顺治年间,潘氏已经成为歙县著名的望族。其二十四世祖潘仲兰因在江淮经营盐业,开始侨居苏州。

苏州大阜潘氏自潘世恩之后渐渐通过科举入仕产生了多名官员,逐渐成为了苏州有名的科举世家,而且官商并举,富甲一方。

潘曾沂年幼丧母,父亲常年履职在外,从小被祖父母抚养长大。他六岁入塾,嘉庆十七年中秀才,二十一年中举人,后因屡试不第,潘世恩为其报捐内阁中书。

但潘曾沂当官总共只当了三年,于道光四年告假回家后,将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地方,在苏州成为了做善事的名人。

①义庄与救灾助农

潘曾沂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慈善事业,是道光七年(1827年)建立的丰豫义庄。

义庄是在明朝时期的江南地区比较常见的慈善机构,在现在的苏州等地区,仍坐落着大大小小几十座义庄旧址。

义庄通过将独立划分出来的田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租金来支持某些固定的慈善行为的开支。

通过将土地捐入义庄,捐助人也向受助人许诺将来为慈善开支买单的意愿。在金融市场仍不发达的时代,义庄是类似于今日的慈善基金会的一种组织形式。

据民国《吴县志》记载,清代长元吴三县拥有宗族义庄的家族就有六十三家之多,其中田产在千亩以上的有三十二家。

但在当年,大部分的义庄,包括潘氏家族的松鳞义庄在内,都属于家族义庄,其主要的资助对象都是族人,丰豫义庄是一个特例。

但不管是家族义庄或是丰豫义庄,其活动都包括发放各种补助、施衣匮药、养育孤儿和弃婴、照顾老人寡妇等,家族义庄大部分还有助学的活动。

而丰豫义庄的主要使命是通过灾年平粜的活动救助灾民。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明清中国的农业活动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几乎每年某一部分地区都会出现旱涝、虫害等各种大规模影响收成的情况。

而由于地区差异和运输不便,粮食价格波动极大。平粜,即在出现自然灾害时通过降价出售粮食的办法,帮助贫困人群获得食物和来年的生产资料,属于灾害救助的范畴。

对于流亡的灾民,潘氏也将义庄收入通过施衣、安置、发放津贴等方式进行救助。

道光十四年,潘曾沂组织了一些朋友创办了“课耕会”,目的是通过在民间进行倡导工作广泛宣传农业科技,也通过这个组织将更多的同道中人聚集而促进宣传的推进。

经过长期的实践,潘曾沂将区种法的经验总结为“深耕、早植、稀种、垫底、按实、去草、壅根”七条,在亲自试验有效后,才在苏州大为推广。

②兴修水利

道光十年二月,潘曾沂主持修浚兴福塘河十二里,与地方绅士熊传栗、袁缙等开穹窿山下支河,为农业灌溉所用。

咸丰元年,潘曾沂在自家门外开凿“双井”,名曰“双月泉”,以便邻里汲水。次年又“浚凿义井四五十处”,其中以旧子城龙王庙前的一井最为深大,名曰“万斛泉”。

③办放生会

除此之外,潘曾沂还在苏州积极组织放生的活动。为了劝人养成放生戒杀的习惯,潘也专门在《护生庵集》撰文。

当时的潘氏家族,和现代的富人家庭相比,相当重视节俭与戒杀,鼓励并以身作则,只吃素菜,这样家族传统和家风也影响潘曾沂。

④兴办义塾

潘曾沂出身于世家,极为重视教育与科举,在鼓励宗族及地方子弟读书方面也不遗余力。

道光十四年,他捐田二百亩入松鳞义庄,以其收入供给族中子弟读书,名曰“松鳞庄读书田”。

道光二十三年,潘曾沂举办乡里助学事宜,在附近的贫困人家挑选资质优秀的儿童予以经济和生活上的资助,以帮助它们在家庭困难的情况下完成学业,潘也经常亲自探望并检验子弟的功课情况,予学业优秀的子弟以嘉奖。

咸丰元年夏,潘曾沂在乡里捐建了义塾一所,名为西陀庵,并设东津馆藏书楼,专为附近子弟读书之用。

当年的松鳞义庄庄屋,有一部分仍然保留至今,旧址位于悬桥巷46号,现为平江华府酒店,院内仍存有《松鳞义庄记》石碑。

⑤创办善堂

中国传统社会重男轻女,经常出现为了求子,抛弃或溺死女婴的现象。

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和中国乡绅都为此建立过育婴堂、保婴会等慈善组织,以收养被抛弃的婴儿。

战乱及灾荒之时,很多人家苦于生计丧失,无力抚养婴儿,也经常出现遗弃婴儿的现象。

潘曾沂针对当时的溺婴和孤儿的问题,于道光十年设立济育局,亲自收养弃婴,付钱雇乳母喂养,或寻找收养家庭安置。

潘还撰写过《劝济溺说》,希望可以奉劝世人停止溺婴之风,也呼吁民间广设收养弃婴的育婴堂。

为扩大影响,潘曾沂还委托好友彭蕴章将《劝济溺说》在福建广为传播,以扩大影响。

道光年间,苏州的地方绅士赵大仕设立了一所专门救助盲人的济盲局,向公众公开宣传了救济盲人的规章制度,并将财物情况编写进征信录,以便公众和捐助人进行监督。潘曾沂对此举极为赞赏,参与捐助,并为征信录作序。

⑥劝人行善

劝人向善的善书,道光年间比较广泛流传的一本是彭定求的《太上感应篇集注》。

据此书记载,若想得道成仙,必须做一千三百件善事,并列举了二十多条善行供人们参考,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为了宣扬行善的思想,潘曾沂将此书修订重印,并使之广为流传,在潘氏家族私塾中设为必读书目,早课之时必先诵读一遍再开始一天的功课。

清朝慈善家潘曾沂

相关文章

  • 清朝慈善家潘曾沂

    公元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潘曾沂出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的一个大户人家,为家中长子,其父潘世恩为朝中重臣...

  • 屡败屡战 逆流而上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句话源于清朝咸丰元年曾国潘的故事。故事大概意思就是说:“曾国潘在上疏时,将臣屡战屡败,改...

  • 曾国藩和他的军队1

    1.确定战略方向——思想教育 曾国潘案例治军重在思想教育,而不是技术性格斗。曾国潘鉴于清朝经制兵八旗、 绿营积弊深...

  • 曾国潘当年为什么不反?

    清朝咸丰年间,曾国潘为什么没反?是迂腐?是迫于现实?还是我看不到的更高的层面? 按我们现代人的逻辑,曾国潘有足够造...

  • 【剽悍牛人进化营修心模块】7084 刚刚好

    曾国潘洋务运动发动者之一,打开百度搜素有关他的资料时发现了一条是这么说道的:是曾国潘让 清朝多活了半个世纪。那么 ...

  • 輸林真命苦 —潘祖同其人

    吴县潘世恩,字槐堂,号芝轩,以“体仁阁大学士”,在枢廷三十年,极人爵之荣。生有四子,长曾沂,字功甫;三曾绶,字绂庭...

  • 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潘素:洁白如酥,是我的本色 *潘素(1915-1992),原名潘妃,清朝著名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著名收藏家张伯驹...

  • 《曾国潘》

    人的意志力量是无穷的,可化腐朽为神奇,可让日月换青天。历史上成大事者都是靠勤奋而非天赋。

  • 曾国潘

    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并立下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

  • 【8月10日】晨读感悟——说话逻辑决定你的出路

    清朝内阁大学士曾国潘,当年在带领部队讨伐太平天国初期,战势失利,使其陷入绝望,投入江中,想以自杀谢罪或者说是洗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朝慈善家潘曾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ra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