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在前面《教育服务的课程核心》一文中所介绍的那样,社会对于教育服务的消费者究竟是谁带有争论:一方面家长进行了实际的消费,另一方面学生才是课程真正的服务对象。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挑选课程方面存在着认知局限、而自己能够帮助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此说对于家长本人当然也是成立的。教育者在家长身上同样能够看到很多不利于课程推进的认识,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有时却不得不任由家长发号施令。关于家长的很多问题会在之后的章节中提到。
在教学服务中,学生、家长、教育者这三者之间应以谁的意见为主导呢?人们可能各执一词,但这个问题的讨论前提其实并不明确:“学生”年龄究竟有多大,是小学生、大学生、还是毕业后的成年人?在不同的学龄所对应的教育产品有着截然不同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最终会由消费者占据主动(买方市场)还是对教育提供者有利(卖方市场)。
经济学一般会使用供求关系图表来解释上述现象,但对于读者来讲可能稍显复杂了。所以为方便大家理解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概念,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你想在北京吃烤鸭,市场上有大量的烤鸭店可供选择,你可以随心情挑选好吃不贵的店,而大家都不爱去的店就会竞争失败、面临倒闭的命运;但如果你这回想在伦敦吃烤鸭,你所能选择的烤鸭店数量就变得极少,你将不得不付出大量金钱得到可能并不算好吃的食品——在北京这样烤鸭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是上帝;而在伦敦这样烤鸭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服务提供者是上帝。
现在,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思路分析教育产品:
小学因为是义务教育要求强制参加的而不属于稀缺资源,对生源与师资要求都不高,私立学校遍地开花,教育资源供过于求,所以身处买方市场;再加上学生年幼,家长对小学教育拥有更多话语权。
大学已经不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范畴,对生源与师资有严格要求,数量少,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截至2016年,中国拥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仅为总人口的12%),教育者对大学的教育拥有更多话语权。
以上两点应该能取得大家的广泛共识。但是在我所从事的民办艺术留学培训行业,复杂多变的供求关系让这个行业的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曾经在留学需求旺盛、优秀海归教师又不多的时期,教育机构掌握着足够的主动权,市场上缺乏竞争、利润也比较高;尔后,资本被留学行业的高利润吸引,带着大量良莠不齐的师资进入了市场,逐渐地供给超过了需求,行业开始进入买方市场,为了竞争,机构之间开始相互压价;而事实上在艺术留学的“高端局”,大量转专业的学生想要冲刺名校研究生,教师总量虽多、能胜任的却寥寥无几——所以在“高端局”中就出现了“假的买方市场”,教师不能捅破、家长蒙在鼓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