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客笔记:记录、分享读书笔记、学习笔记、杂谈随笔
全文约25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印象中见过相关的读物或者文章说——工作是一种修行。坦白说,这句话所倡导的理念对于不少人来说应该不好理解,无法产生共鸣和认同。无法理解和认同的原因通常也很简单:对于相当多的人来说,说工作是一种折磨可能比说工作是一种修行更加深入人心吧。非众人堕落,而是在思想意识上发自内心地觉得工作是一种修行确实是一件需要一些契机获得启发的事。这种契机可能是某一瞬间的顿悟,但更可能是某个直击内心的事件或者某段足以颠覆认知的经历。
觉得工作是一种折磨,原因多半是欲摆脱之而不能:想摆脱工作带来的劳累和烦恼而不能,想来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又不够底气辞职而不能,想离开勾心斗角的人事关系而不能。诸如此类,经常处于有所欲而皆不达的状态,欲望无穷而满足有限。最后自然终日郁郁,倍感折磨。然而若说修行,自然有修行的办法,那么如果要将工作从折磨升华为一种修行,也应该有相应的修行办法。《深度工作》第一部分关于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相关内容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启发。
一、“瞎忙”是障碍
修行的终点是个人层次水平的升华,那工作要成为一种个人的修行,瞎忙就是一个要破除的障碍。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观点:
“我认为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可视的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自身价值。我们来给这种倾向性起一个名字。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这种思维方式为很多有损深度的行为之盛行提供了又一种解释。如果你随时都在收发电子邮件,如果你不断安排、参加会议,如果有人在 Hall 之类的即时通讯系统中发布一个新问题,让你在几秒钟内就参与其中,又或者你在开放式办公室中漫步,随时向遇到的人道出自己的想法——所有这些行为都可以使你在公众眼里看似很忙碌。如果你将忙碌看作生产能力,那么想要自己和他人信服你的工作做得很好,这些行为就至关重要。”
作者指出的这种现象在知识工作者群体中相信并不陌生,甚至在这个群体中还会形成一种默契——一种彼此表演忙碌又不拆穿彼此,以“展现”自身价值的默契。这种现象当中有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因为无法证明价值而只能用忙碌假装有价值产生。如果这个问题无法得到改观和解决,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工作变成一种表演,表演忙碌,或者不一定是表演,而是真的忙碌,只是忙碌的目标和意义无法定位。久而久之,人的内心难免就会生出一种虚无感,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目标、意义和价值何在。于是从工作中感到的迷茫与折磨肯定比感到的修行精进要多得多。
二、“心流”是将工作变成修行的法门
瞎忙甚至表演忙碌是将工作变成一种修行需要破除的第一个障碍。那么破障之后怎么办?作者援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心流”才是一个人获得愉快体验的心理基础:
作者写到:“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契克森米哈赖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作“心流”(这个术语因他在 1990 年出版的同名著作而广为人知)。当时,这种发现与传统智慧是相矛盾的。大多数人认为(直到现在仍是如此)放松令人愉悦。我们想要少工作,在吊床上悠闲地过上更多的时间。但是契克森米哈赖的经验抽样法研究揭示,大多数人都想错了。通过实验方法研究时发现,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恰如经验抽样法研究所证实的,在某一周内此类心流经历越多,实验对象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这样看来,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在读一篇关于《盗火:硅谷、海豹突击队和疯狂科学家如何变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时也看到“心流”的概念。大意是说“心流”如何影响了书名中所提到这些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并以此进一步说明“心流”对我们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所能发挥的巨大潜能。
抛开有点晦涩的翻译不谈,所谓“心流”其实就是指一种状态——可以用出神、全神贯注、沉寂其中、忘我这些词汇来描述的状态。就类似佛教所说的“入定”,由心无旁骛出发引领了思维、认知、技能的升华。这也正好是作者发现“深度工作”所能带来的价值和好处:
“深度工作与心流之间的联系应该很清晰: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可以产生心流的活动包括,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这些概念也都可以用于描述深度工作)。恰如我们刚了解到的,心流能产生愉悦。结合两种观点,我们得到了有力的心理学论据来证明深度工作的好处。”
应该说“心流”所反映的心理状态与修行意义上的心理状态极为接近和吻合,所以要让工作带来修行的感觉,找到这种“心流”的状态就至关重要,而深度工作才是把工作转变成修行的方便法门。
三、回应一个现实问题
通过深度工作的方式进入“心流”的状态并从中体验到工作带来的充实和愉悦是将工作从折磨转变成修行的路径。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是——你不可能总是深度工作,如果现实如此,《深度工作》的作者也就不用写这样一本书为深度工作打call了不是。相信本书的作者和“心流”的提出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因为书中作者继续补充说:“契克森米哈赖建议‘重新设计工作,做到尽可能与心流活动相似‘。然而,契克森米哈赖意识到如此重新设计工作将很困难,且易于造成混乱,因此后来又解释,更重要的是,个人该如何寻求机会进行心流活动。
换而言之,深度工作虽然是进入“心流”活动将工作转变成修行的具体可行方法,但是在现实中个人不得不面对经常需要浮浅工作的挑战,比如经常打断你工作的微信、电话、邮件等,现实情况下,你确实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地专注在你想专注的事物上,尤其打断你的事情当中有上级的临时安排的时候。更糟糕的是,可能你正在处理或负责的工作本来就有机械重复和琐碎的天然属性而难以深入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现实,要把工作变成修行的首要目标就不是思考如何开展深度工作,而是确立目标,找到自己的深度工作领域。怎么找似乎就成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话题,往简单了说或许可以借用那一句:Follow your hear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