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读书
《见识》: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见识》: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作者: Honey_Jane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17:53 被阅读106次

    作者:吴军

    本书是硅谷投资人、国家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首部认知升级类著作,吴军老师认为,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书中他将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那些时代先行者的经验,以鲜明睿智的方式阐述出来,为你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享自己在这本书中的收获:即命运,一万小时定律,职场发展。

    一:主宰命运的一直是你自己

    所谓命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它们却决定了人的一生。让我们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如果有人在大街上扇了我们一个耳光,我们会做何反应呢?

    所有的反应概括起来无外乎三种:

    第一种,一巴掌扇回去;

    第二种,捂着脸走开;

    第三种,先冷静分析,也许是我们真该被扇,那就接受教训,也许对方真的就是个浑蛋,我们或许该叫警察来管他,当然也可能有人日后找机会整治他,让他记住教训。

    我们在一辈子的经历中总会遇到各种麻烦和难题,它们就如同别人或者现实生活不断地在扇我们巴掌。对待这些巴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比如我们上小学时,第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怎么办?第一种方法是把卷子撕了,甚至把同学的卷子也撕了,这就相当于一个巴掌扇回去的做法,甚至有的家长还帮助扇。第二种方法是从此不学了第三种方法是分析一下原因,或许该努力,或许老师改错了我们的考卷(这种情况是有的),或许老师根本不是好老师,或许家长考试头一天就不该带孩子去迪士尼玩儿……接下来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出改进的方法,并且落到实处

    英国著名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喜欢讲这样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二:10000小时定律不止是努力那么简单

    加拿大著名作家马尔科姆罾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要把什么东西做好需要花10000小时的时间练习。

    (一)一万小时定律决定因素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不仅谈到了10000小时努力的重要性,还谈到了成功的其他必要因素,包括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我们不妨稍微展开一下他的几个观点。

    格拉德威尔的第一个观点认为,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难成功,而高于这个值之后,智商的作用并不明显。

    格拉德威尔的第二个观点认为,运气或者时代大环境对成功很重要,简单地讲就是要生逢其时。

    格拉德威尔认为,第三个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环境。好的环境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的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从教育下一代的角度上看,一个家庭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缺乏这三样东西,纵有天赋,纵然后天再努力,格局和气度都会太小,终难成大事。

    10000小时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更重要的是,10000小时不仅要花,还要看怎么花。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4个误区。

    (二)一万小时定律理解误区

    误区一:简单重复

    有些人的10000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比如现在互联网比较热门,一些人学了一点点编程技巧,也能挣到还不错的工资,于是就守着这点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复。这些人在未来是要被计算机淘汰的。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

    这一类人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还很薄,也不好意思请教。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然而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因此这些人常常是时间花了很多,甚至不止10000小时,但是不见效果。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

    她致命的弱点是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我们很多人做事都是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

    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很多人读书也是狗熊辦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题,相互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因此时间花得不少,成绩却上不去。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三)如何有效地通过10000小时尽可能地提高自己。

    作者总结了三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我们走出这些误区,这三个方法称为破局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确立“愿景一目标一道路”

    既然我们花10000小时来提高专业水平是为了精进,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就需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即是愿景。有了愿景,还需要有阶段性目标,即战略。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有通向成功的道路,这条道路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即战术。

    第二板斧: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这是作者中学校长万帮儒先生在他毕业前对他讲的,这句话大概有三层意思。

    1.换位思考。

    2.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比如某个人和你讲一件事,你第一感觉可能觉得他完全是胡说八道,但是,一定要想第二遍,是否我错了、他对了。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设自己是对的;如果又想了第二遍,还是觉得自己对、对方错,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想第三遍呢?因为任何一个想要精进的人,都要和比自己强的人多来往。既然是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第三种情况就很可能发生,因此这时候不妨进一步交流,深入了解对方那么说的原因。只要经常这么做,就能避免习惯性失败。

    3.即使对方真的是胡说八道,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

    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我们在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不要太过相信自己的记忆力,要多总结,做好笔记和记录,这样下次碰到相似的问题可以很快解决。另外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又思考了一遍,进步得也会更快。

    三:破解职场误区,让你更进一步


    (一)职业发展误区

    误区一:工作和职业分不清

    工作是大家谋生的手段,一个单位给我们一份工作,我们完成任务,单位付给我们工资和奖金,就两清了。职业是我们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比如我们当一名医生,提高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成为名医,这是职业。

    对待自己的职业,需要专业的工作态度。所谓的专业,就是一切以工作目标的达成为中心。在工作中,很多因素都会使我们的工作不顺利,比如个人能力的局限、沟通不顺畅、情绪波动,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这是很多职场上的人感到心累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把事情做好,就体现出是否有职业素质了。专业人士做事情会从职业本身考虑,在工作中要少受负面情绪影响,避免采用消极的手段来应付工作。当我们做事变得非常专业时,同事们也只能用同样的态度和我们打交道。这样即使一些人不喜欢我们,也不得不配合我们做事情。

    误区二: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单位的过客,而不是主人

    人一旦觉得自己是过客,常常很多该完成的工而不见,也懒得建立和维护与同事的关系。虽然他们想的是利用这个工作做跳板,但是一旦有了过客心态就容易不求上进,对自己最大的害处是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丧失了锻炼的机会。至于给其他同事留下了坏印象,那是必然的结果。怀着这样心态的人即使跳槽,也难以被赋予重任。

    误区三:被语言暴力激怒后就乱了章法


    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总有一些同事,包括上级,没缘由地责备你、批评你的工作,却不给出具体的问题和有建设性的建议,更不是真心帮助你。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语言暴力。

    判断是善意的批评建议还是语言暴力并不难,前者你采纳后明显对你工作有利,后者则是无理取闹。因此,一旦判断清楚对方是语言暴力,我们要不为所动,一方面继续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让施暴者有个交代。

    误区四:疏于沟通

    很多人因为急于做成某件事,生怕一些相关人士有不同意见,事先不打招呼,自己就匆匆做了主,指望着生米傲成熟饭后大家来接受既成事实。大部分时候,提前打招呼总是一个良好的、职业的做事方式。很多时候征求别人意见,对方未必一定会反对。反之,如果事先不沟通,即使想法和同事一致,一些同事也会故意鸡蛋里面挑骨头,最终要花更大的精力、更多的时间进行善后。

    (二)破解误区的4个方法


    1. 任何时候为人都要谦卑。

    只有谦皁,才能更有效地沟通。也只有这样,当别人表达意见时,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从各种角度去理解。

    2. 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语言暴力和其他故意伤害。

    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因为自己的过失惹怒了别人,或者是自己把情况想歪了、把别人想坏了,别人的言语其实并没有恶意。

    其次,在确认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对方不公平地对待我们之后,要把我们周围的同事分为三种人: 第一种是和这件事情无关的,不要让他们卷入纠纷,通常这些人在人数上占大多数;第二种是在这个问题上会站在我们这一边的,这些人自然不需要担心;第三种是对我们施暴的人,他们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

    最后,要搞清楚第三种人即施暴者这么做的目的。

    3. 永远要明确,工作不是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个既定的大方向

    4. 注重长期效益,把一件事放到两三年的时间周期来看待,这时我们对它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识》: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id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