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东望是人心
世界杯后,稍事休息,就抓紧时间恶补了吴秀波的那部军师联盟之二《虎啸龙吟》。
其实,到了这一部,已经和军师联盟的初衷没有多大联系了,正儿八经的就是看着司马家族如何“虎啸龙吟”吧。
“依依东望”能不能成为这部剧的主导思想,是不是作者们的初衷不敢说,但是,对于想在这部剧里看出来点什么来的观众,却是基本在认同这个道理。
“依依东望”是诸葛孔明的版权。《三国演义》中的原著是这样写的: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未乃还,适与李鸿会於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
这封书信是写给原本魏将,后投蜀汉,又生反念则无以自证的孟达。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其心敞亮,其志明白。那就是,劝孟还是以恢复汉室的大局为重,不去计较那些个人的恩恩怨怨。把道理讲讲清楚,把道路说说明白,“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而这封信能起到的作用,在诸葛孔明那里自然也是门清。看到书信的孟达已经无法挽救自己,而看到书信的司马懿和魏主曹睿则会完全作反间计理会了。
可高人就是高人,智者总是智者,司马懿会成为诸葛亮心中的一个结那绝非虚言。曹睿只会沉浸于胜利,而司马懿则从中寻摸,考究,研判诸葛亮的用心。于是,“依依东望”四个字成为司马懿心中久久没有解开的一个谜。
诸葛亮这里的“依依东望”和他平生之志的“依依东望”绝非一回事,同样和司马懿读到这封信时对“依依东望”的理解也不是一回事。当然和笔者所想阐述的“依依东望”也不完全是一回事。
到了曹睿、刘禅那个年代,也就是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那个年代,诸葛亮是实权派,而司马懿则时刻还有性命之忧。然而,这两个人却是当时唯一能撑起魏蜀这两个“曹家天下”和“刘家天下”的柱石和根本。所以曹睿只能疑而不能杀,甚至直至临终托孤。也是一种命运使然,也是一种万般无奈,把辅命大臣的要职给了司马家。而诸葛亮既无被杀被贬之虑,更无性命之忧所说,即便以李严为首的地方势力偶有杂音。但没有了刘备,诸葛亮的任何决定都自然成为先帝的代言。
于是司马和诸葛的对阵完全可以说不对称,司马受制于种种,诸葛则几无后顾之忧。可是,这样的对阵,诸葛取得胜算的机会很少,吃了败仗的故事却很多。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司马的才华,司马的胸襟。
诸葛亮虽然无有了刘备的制约,虽然天时地利自己都不占,可司马懿也并无人和的优势。上有曹睿的猜忌,左右有曹真等的掣肘,可司马懿几乎能和诸葛亮打个平手,说明了司马的智慧,司马的用兵。
从战略上讲,秦岭是天然屏障,能阻挡魏军南下,同样也能制约蜀军北伐。一世英名的诸葛亮居然六出祁山都几乎无功而返,政治因素使然。有着强大的敌人存在,自己的价值方能得以存在,诸葛亮是这样,司马懿更是这样。
于是就都开始琢磨这个“依依东望”了。诸葛亮要说不是望长安,望洛阳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到了那个时候,那种地步,也就只是望望而已。司马懿则是望什么?若在长安,坐拥雍凉,那就是望洛阳,望着洛阳曹家的天下。可若是回到宛城,回到温县,能望到的则是自己不期而遇的福祸。
渐渐地,越是靠近曹家天下的权力中心,司马家族就把“依依东望”当作最终夺取权力的说辞、指望和信心。于是,只到权倾朝野,杀人如麻以后,司马懿才突然悟透了诸葛亮这个“依依东望”的真实含义。
“依依东望”是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
诸葛孔明和司马懿惺惺相惜,把击破曹魏,恢复汉室的希望寄托给了司马懿。遗憾的是,曹魏最终的确是被司马家破了,可恢复的不是汉室,也不可能是汉室。这些事若说诸葛完全预料不到,何谈旷世奇才,但若说能知道司马家是哪一位另立山头,开辟江山,那岂不是真的成了神仙。
关键还是那个“依依东望”,那个能推动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
汉室如此,虽已糜败不堪,但曹操只做汉臣,哪怕是真英雄。是人心,这个任何统治者,权势熏天的人都无法战胜的东西。只可惜,其子丕不如值,其孙睿不如丕,7岁登基的曹芳,13岁登基的曹髦,14岁登基的曹奂则一代不如一代,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依依东望”。
如此仓促,这般短命,何来东望。
而司马家族同样走了这样的历程,是那个制约着司马懿的“依依东望”,使他决定不能叛曹魏。可对于在那种特定环境下长大的司马昭、司马炎们则无视那种叫做人心的东西,那个“依依东望”。于是带给他们司马家族,带给无数黎民百姓变成了连年的灾难和无尽的屠杀。以至于很快就导致了一点都不比汉末更加衰败的局面。看看司马家的天下吧,除了司马炎还算有所为,自己做了25年皇帝,而接班的司马衷只做了17年的皇帝,再接下来司马炽才做了6年,最后一位可怜的晋愍帝司马邺满打满算不到五年。同样的一代不如一代,同样的不懂得“依依东望”的道理。
而起作用的是人心,就是那个“依依东望”。用一种办法来笼络人心,哪怕是暂时的,几代人的足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那些不能理解,不愿去顾及那种“依依东望”之情的事情,同样会发生魏晋的问题,会重复去走曹家和司马家的老路吗。
因为,他们无法“依依东望”,他们不愿取信于人心。而读懂“依依东望”的司马懿根本无法约束那种体制下司马家日益膨胀的权势,更无法阻挡下一代人“独领风骚”的志向。遗憾的是,他们再无人去领悟那个“依依东望”了。于是也就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结果。
也就是回顾点历史,也就是抒发点感觉。人心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不是那么容易被利用的。其实,过往历史,历历在目,居然看不见的居多,看不清的众多,看不懂的更多。
人心呀!一个不愿意去读懂就会葬送自己的“怪物”。
“依依东望”,一个宁肯负天下人,也永远难以想明白的,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