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摘抄: 曹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功与过,1700多年来人们争论不休,毁誉激烈。曹操,又是个文学人物,自己是文学家,诗歌和散文引领着他的时代,并影响后世。
他的整个成长期,几种来自不同方向的自卑心理总是能够落到实处,有时还会发生交互作用,弄得他郁闷,伤心,愤恨切齿,蓄积着将要喷发的能量。曹操,这种人不干大事,似乎是说不过去的。他提笔写诗,则通常是好诗。郁闷,压抑,向来是艺术才华的近邻。内心要有风暴,方能孕育词语的起伏跌宕。曹操的自卑与超越,相当复杂,显现出强烈的个体信息。
曹孟德身上总有几股气,此间英雄气占了上风。英雄二字,对曹操的吸引力奇大无比。他自幼“姿貌短小”,有羞于起齿的出生问题,有浪荡青年的坏名气,因而它必须超越。他希望每一刻都会出现一个新曹操,知道盖世英雄曹操闪亮登场为止。如果实在做不成英雄,做奸雄也行,总之不能做狗熊。曹操之为曹操,这一点颇重要。曹操的生命冲动,渊源流长,生命不息,冲动不止。
曹操还是想做知识能成,不想当乱世奸雄。自踏上仕途以来,他确实很努力。他对自己的心里暗示,是要操正步,走正道的。曹操的生存向度,决定他的意识向度。曹操身上正气,豪气未灭,邪气凶气犹存。
时代怎么乱,曹操就怎么乱。曹操自幼活在别人的议论中,在乎头向他的各种目光,这使他投身时代比一般人更投入捆得更紧,扎得更深。曹操是一定要顺应潮流,追逐浪花的那种人。研究浪花的冷面专家。曹操希望自己是英雄,而不是奸雄。提笔写诗,吟之再三,他这一强烈意愿会有帮助。汉语艺术,把曹操带向更高的生存境界。
他生活俭朴,一床被子用过十年。“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唯有质朴者,方能洞悉精神的价值,唯有质朴者,方能拥有更多的精神记忆。质朴者即是强大者。
曹操去世后的1700多年间,毁多誉少。曹操作为文学家,历代均认。曹操流露到诗文的形象,是正面的 感人的,其间,显然有他的人格超越与美学向往。观察曹操和评价曹操,当有动态性掂量,不可忽视他的意志当中的未来指向。从自卑与超越的意义上来,曹操“上升”显现于诗文,比他跌落到史籍中的身影,更为真实。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十三)感悟:小时候,对曹操的印象就是戏剧舞台上的一张大白脸。后来,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学过他的《观沧海》,听老师讲曹操的博大胸怀时,脑子里还是转不过弯来。后来又学习了《杨修之死》,更觉得他就是个心胸狭隘,多疑阴险的卑鄙小人。
自从当了老师,研究教材时,才算是能接受他在文学作品中的高大形象。在小川先生对他的品读中,我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有谋的“成大事者”形象。
原来,小时候的他,也曾因为出身问题自卑而敏感。父亲是太监的养子,让他在人前总是被袁绍等人奚落。然而,他的大脑却是异常灵活的,市井中也能混得有声有色。可见,少年时期的他已在集聚喷发的能量。
他当过泼皮,当遭遇南阳名士宗承的鄙视后,选择闭门读书。在得到名士乔玄的评价“天下将乱,安民生者,其在君乎?”的评价兴奋地彻夜不眠。被许劭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也。”的评价后,就一直以其为目标。不得不说,曹操的意志力确实坚毅于常人。如果,现在的年轻人,能拥有曹操的坚定,我想未来并不可怕。
他在济南,撤活人的职,拆死人的庙,敢做敢当。此时他身上的英雄气,让人感觉他活得充满生机。因为,触动了大面积的官商利益,受到明里暗里的威胁,又摇身一变做起隐士。等到乱世来了,看着何进,董卓头脑发昏,他却异常冷静。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能保持头脑的冷静,曹操果然是曹操。
终于有了扩充实力的机会,再打黄巾军。袁绍忙着杀人时,他却致力于劝降,收编,让自己的队伍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头脑的清醒,又一次显现出非凡的智慧。及至后来,只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却不当皇帝,头脑的智慧,让人忘尘莫及。能在皇位的面前,有实力而却又清醒无比这一点,就足以令今人学习仰慕。
至于他在文学领域的建树,不用再絮叨啰嗦。《苦寒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等,让我们对他的超越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
人生一世,是非成败转头空。能在去世后千百年来,让人评论不休。曹操,也算是没有白过一生。我们的人生,能在世间留存多久?得好好想想。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十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