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空调和电扇成为日常工作和居家生活的必备,手摇的扇子正在渐次走入历史。不管是过去夏天里人手一把须臾不可离身的大蒲扇,还是兼可纳凉又或是身份道具一般的折扇团扇鹅毛扇,都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渐渐地消失。
记忆里,作为过去夏天纳凉标配的大蒲扇,曾经是那么亲切的存在。“蒲扇难登大雅堂,遮阳挡雨也寻常。”蒲扇在中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了,但由于其制作简单,价格便宜,外观朴素,没有“轻罗小扇”的雅致,更无“诗画折扇”的风流,一般只适合平民百姓使用。“蒲扇”中折射出的是最淳朴的民风乡情。但不管是“遮阳挡雨”还是“扇风驱蚊”,“蒲扇”的实用价值都毫不逊于那些精巧别致之“扇”。
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蒲扇”基本是“基层干部”的象征。夏天,群众远远看见身穿白色短袖衬衫蓝的确良裤子,手摇蒲扇的人走来,就知道那是“公社干部”下村了。
那个时候,我家下放在随县三里岗尚店公社火石冲农村。在随南大山里,一个又一个夏夜,我躺在凉床上望星星,母亲一边讲故事,一边用大蒲扇在我们兄妹身上轻轻地扇,这一幕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蒲扇风大,但硬茬茬的,家里还有一把麦草扇,我总是早早地抢的手里,麦草扇温柔,用它纳凉用它赶蚊子,都是柔柔的。
蒲扇是在尚店街上买的,麦草扇却是农家自己做的。我家的那柄麦草扇,是上头湾子的本家姑妈付选英自己编的。
编织麦草扇,看似简单,其实工序繁琐,编织一把麦草扇,需要不少时日。因为做工精致,像工艺品一样,所以令人爱不释手。
挑选圆润、光滑、粗细均匀的麦桔杆作为原材料,剪去头尾,放在锅里煮,既防虫蛀,又增加麦桔杆的韧性与光泽,晒干理净,就可以开始编织麦草扇了。从扇面的中心开始编织,像给小姑娘编织辫子一样地交叉、隔花,呈孤形编织,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扩大,边编边缝,直到编制、缝成一个圆形或心形扇面。再装上一个竹制扇柄,在竹柄的末端钻一个小孔,系上几根红绿丝线。一把麦草扇就制作完成了。
也可以把扇柄用细细的麻绳一圈圈覆盖起来,这样拿着就更随手。扇柄头上再吊个小饰物,简单的是一团绒球,也可以是个塑料编织的小青蛙,甚至还可以缀上一个铜铃铛。
一把平平常常甚至有点土气的麦草扇,一旦缝上了做工考究手工绣制精致的小饰品,就摇身一变成为一把漂漂亮亮的工艺扇了。夏夜乘凉,有一把噼里啪啦可以得心应手轻轻摇动的麦草扇,既驱赶逢人便叮的蚊子,又增添了几份夏夜的浪漫与凉意;如遇一闪一闪的萤火虫飞来,更增添了“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情画意。
别小看这么一把小小麦草扇,看似工艺简单,但是,有的能编出齿状、花型,以及五彩缤纷的图案,无疑需要增加工艺难度。单单就色彩、图案而言,要编制成五颜六色的色彩、图案,就必须把麦桔杆在高温处理后,用颜料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并在编织时,按图索骥,添入五颜六色不同的麦桔杆,最后编织出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款式与图案,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
今年夏天,和妻去鄂西大山里避暑,在恩施鹿院坪景区,看到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上有编织的麦草扇,拿在手里把玩良久,我知道恩施这地方少有小麦,便问女滩贩是自己编的吗?她说是在网上进的货。难怪。
到过许多地方旅游,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草编”已成为一种非遗工艺项目,特别是江南一带,编织的麦草扇等多作为工艺品展示,而很少作为实用器物,只有质量和工艺次一些才肯出售。
如今的麦草扇,已经失去了消夏用品的功能。其考究的做工、精致的编织,成了人们送礼的佳品,有的甚至成为衡量农村姑娘心灵手巧的一种标志,成为赠送给有情人的爱情信物,或姑娘出嫁的压箱嫁妆。
记忆中的那柄麦草扇,却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是我儿时温馨的时光,那是一个正在老去的少年淡淡的乡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