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怪诞心理学》、《正能量》的作者理查德·怀斯曼的力作,集合了数以百计的心理学研究,它们涉及行为心理学的各个细分领域,从如何调节情绪到增强记忆,从如何说服他人到克服拖延,从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到维持长久的恋爱关系。通俗易懂,简单实用。
书分为10章,本文只是第一章的读书笔记。读完本章,你能够了解到有哪些科学的方法可让快乐持久。
图片来自网络本章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内容:
1.为什么积极思考会失败?
2.别指望用分享减轻你的烦恼
3.钱真的能买到快乐——但要看你买的是什么
4.“面包房现象”的启示
人人都想要快乐,怎样才能维持快乐呢?大部分人会想到“有钱”,钱越多越快乐。可是,据调查,尽管贫穷国家的国民平均来说不如富裕国家的国民快乐,但当GNP(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适度水平,这种差异就消失了。
对工资收入和快乐之间的研究也表明了类似的结果。
我现在还记得自己初入职场时拿到第一笔奖金的喜悦,每涨一次工资都很开心。慢慢习惯后,尽管收入在不断提高,但感觉却远没有当初强烈。这也符合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收入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后,快乐并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线性上升。
正如心理学家大卫.梅耶斯所说:“真得感谢我们对名利的适应能力,它使昨天的奢侈品很快变成了今天的必需品和明天的废弃品。
如果金钱不一定能买到快乐,又有哪些科学的方法可以让快乐持久呢?
书中指出了表达性写作、体验式消费以及善用面包房现象三种方法。
1.为什么积极思考会失败?
很多成功学书和自我激励的书籍与课程建议“积极思考”,是不是人们只要将消极想法从心里祛除,就能收获快乐呢?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了一个实验。他让每个参与者单独坐在一个房间里,并告诉他们可以思考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去想白熊。每当白熊出现在他们脑海里,就要按一下电铃。结果,短短几分钟,此起彼伏的铃声证实了——越是让人们抑制某个想法,那个想法就越与人纠缠不休。
研究表明,这种压制负面情绪的做法,反而会增加我们的痛苦。
既然压抑情绪的做法不可取,我们找人分享又如何呢?
2.分享也无法减轻烦恼
我们大都相信,“分享痛苦能够使痛苦减半”,将情绪释放出来能够缓解压力。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研究表明,如果倾听者不能有技巧地引导,那么所谓的倾诉不过是一场闲聊。
我认为,找人倾诉即使有效也难以操作。因为,从人性的角度,我们都不喜欢别人一天到晚在自己面前抱怨,倒苦水。我们自己的麻烦事、烦心事也不少,哪有功夫整天去安慰别人?没人愿意当别人的“负面情绪垃圾桶”。
生活中,有些人一有不开心的事就发朋友圈,求安慰。这样的做法没有价值,
第一,会拉低你的“伤点”,养成依赖,失去自我疗伤让自己变得更坚强的契机。
第二,长此以往,会降低你在别人眼里的“价值”。人性总是喜欢“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长期抱怨会让人远离你。
第三,大部分没有倾听技巧的人实质上也帮不了你,说不定心里还暗自高兴。
3.用表达性写作来增加快乐感
作者认为,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尝试“表达性写作”。
在多项研究里,受过伤的人被要求每天花几分钟时间,以日记体的形式将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研究显示,参与者们在写作过程中身心都获得了巨大抚慰,包括疾病减少、自信和快乐程度不断提高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考与写作两种行为完全不同。思考通常都是散漫、不成形甚至杂乱无章的。与之相反,写作却鼓励人们将自己的思绪组织起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发生的事情以及找到解决的途径。简言之,谈论会增加我们的困惑感,但是写作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系统化的解决方法。
在学生时代,我对那些坚持写日记的人充满了不解。想想不就得了,为什么要写下来啊?多费劲啊。
其实,是我不懂得日记对心理疗愈的帮助,表达性写作能增加人的快乐感。
今年开始在简书写作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更清晰,周密了,甚至在写作过程中会激发出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的灵感。通过用心写作,用写作来表达自我,自己的快乐感增加了。烦恼的事情,通过写就能得到疏导,无须靠外界。
古代文臣武将,大多在文学上有基本修养。比如岳飞,除了脍炙人口的《满江红》外,他还写出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名句。无法与人言的烦恼,赋诗一首就疏导了。
长期坚持在简书写文章的朋友,想必都深刻体会到了表达性写作给人带来的快乐,那才是他们笔耕不辍的动力源。
4.面包房现象
若是让一个人持续听一些声音,看一些画面,或是闻一些气味,那么他会慢慢习惯这些事情,直到最后完全忽略它们。比如,你刚走进一间弥漫着新鲜出炉的面包的香气的房间时,会很快闻到香味,但在房间里持续待上几分钟后,香味就会慢慢消失。实际上,只要走出房间再重新进去,就又能闻到面包的香气。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快乐之道。快乐适应让我们很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只有失去时,才知道之前拥有的多么珍贵。因此,让人们做类似于离开弥漫着香气的面包房又重新进入的事情,就能提高快乐感。
比方说,每当我在家呆久了就非常渴望出去旅游。其实,旅游比在家累得多,五星级酒店也没有自己家的床睡起舒服,有时食物还很难吃。按有些人的话来说,是又花钱,又受罪。可是,为什么我还是乐此不疲?
喜欢在路上的感觉除了旅游能增长见识,满足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可以品尝不同美食,见不同的风景,和认识不同的人之外。每次旅行回来,我会重新觉得自己的家是那么的舒服,家乡菜是那么的可口,早九晚五而不用一路奔波原来也很惬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后再回来,我对快乐的感觉又变得很强烈。
不过,在家久了又会厌倦。那又该出发了。
旅游,就是从我们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
所以,有意识地脱离现有环境,或偶尔去去环境更差的地方,再重新回到你的“面包房”,你又能闻到面包的香味。
5.有时,钱也能买到快乐——但要看你是买什么?
心理学家利夫.万博文与托马斯.季洛维奇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想知道人们花钱购物(比如最新款的衣服或是一部功能齐全的智能手机),或购买一种体验(比如出去吃一顿饭、买一张音乐会门票或是旅游度假),哪一样给人的感觉更好。
为此,他们进行了一次国际性的调查。首先,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实验参与者回忆一下他们花钱购物和购买体验时的感受,然后对这些商品和经历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程度打分。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们将实验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要求其中一组回忆最近购买的商品,另一组则回忆最近购买过的体验,然后分别对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打分。两个实验结果都清楚表明,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购买体验都比购物更能带给人快乐。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快乐适应性”,。
新买回家的物品,比如新电脑、新沙发、新手机,甚至新车,新房子,带给人的快乐很容易被人适应,都会随时间的推移变得陈旧和过时,或习惯后而失去吸引力。而经历等体验式消费并非常态,比如旅游和听音乐会,你不太可能天天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式消费不容易被快乐适应,其影响往往更能长久。
譬如,我旅游去过的地方。无论过了多久,只要看到照片,或网上的一张图片,或电视、电影的一个镜头,或和朋友们闲聊时偶然提到,都能勾起我快乐的回忆。
为体验付费,为情怀买单同时,购买体验能与他人共度快乐时光,这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快乐指数的方式
旅途中的与当地人互动,遇到的突发事件等等都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事后,与人分享这部分体验时,也能增进快乐。相反,如果炫耀自己购买的昂贵物品,车子、房子等,则容易招人嫉妒,导致关系疏远。
一些国人出国时,对酒店、饮食都不讲究,对景点、历史、文化等也没兴趣,只知道买买买,只愿意把钱花在购买奢侈品上。让外国人很不理解。其实,欧美中产阶级是很少买奢侈品的,他们更注重各种体验式消费,平均快乐指数更高。
小结一下,积极思考并不能将负面情绪消除,分享通常也无法减轻烦恼(除非对方懂得引导技巧)。表达性写作,善用面包房现象来防止快乐适应,把钱多花在体验式消费上都是科学的方法,可以让你的快乐更持久。
更多行为心理学文章,敬请关注:都是比较惹的祸——《理性的非理性》第一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