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们老家的规矩,大年初一是最清闲的一天,停止一切劳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喝茶,嗑嗑瓜子,吃吃零食,拉拉家常。所以今天的日更,我也就来几句闲语碎言。
吃过年夜饭,孩子们纷纷围在妈妈身旁,翘首以盼的是一身崭新的行头。而妈妈还要整理餐后的狼藉,花点时间将厨房料理停当,孩子们的心情真是兴奋又焦灼。
好不容易等到妈妈收拾妥当,紧随妈妈来到房间。看着妈妈把新衣服、新鞋子、新袜子一件件整齐地摆在床上,然后依次给大家试穿。
有时还要调整裤腿的长度,临时钎边,看着妈妈穿针引线,来来回回,有时还会用针在自己头上滑几下。上大学的时候,我自己缝被子,想起小时候的情景,我忍不住也模仿妈妈当初的样子,哇,受不了,好痛!
那时一套卡其布的上衣和裤子,属于非常体面的了,走在外面,比你现在穿着什么阿玛尼、巴宝莉可要神气多了。
衣服裤子的口袋越多,越有派头,最希望衣服能有四个口袋,那是干部装。干部两个字,在当时可神圣的很!可当时人们都很朴实,通常不会僭越做四个口袋的衣服。口袋上如果有翻盖,那又要高一个档次。在经济困难的年代,多一寸布都是奢侈。
穿新鞋子最费事,一般都要把脚硬撑进去,妈妈还会乐呵呵地说,人又长大了,怎么长这么快呢!虽然很挤脚,妈妈就说,在房间里来回走走就好了,或者上下跳几下。实在太挤,妈妈就要拿出鞋楦,用榔头轻轻地往鞋帮里面敲打,这是鞋头太紧。如果鞋跟紧,则要把鞋楦塞满,再找一片薄一点的插进去,慢慢往里敲打,把鞋子略微撑大一点。
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年初一走在外面,年初二开始去亲戚家拜年,对孩子们来说,那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并不是每家每户的孩子过年都有新衣服新鞋子穿。
长大以后才知道,孩子们身上的自豪,可能是爸爸妈妈借钱、借布票凑起来才换来的,家里的钱和布票往往不足开销。可我记得,每年,爸爸妈妈都让我们穿上新衣裳。
年初一,也是一个圣洁的日子。说话不准带脏字,不准骂人,人与人之间不准吵架,不准说他人的坏话。即使大人也不能训孩子,更不能打孩子。一家人和和气气,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邻里之间也都笑脸相迎。
年初一,也不允许动刀,无论是菜刀还是柴刀,最初大概是不杀生、不见血的意思,后来就演变成不能用刀子了。
所以,在我的家乡,有一种传统的冷菜,家家都做了一大砵子的,我们叫“三合菜”,三是多的意思,有豆芽、腌小萝卜、胡萝卜丝、千张、香干、冬笋等,非常爽口,我至今还常常念着。
另外,还有一种美味是羹,是用藕粉和番薯粉熬制的,里面的配料很丰富,有软的、有硬的,有糯的、有脆的,以素的为主,稍微有一点荤,视家里的经济条件而定。不过,我觉得,每年吃起来都美味可口。近些年,只要我回家过年,都请妈妈给做一回羹。
年初一,最重大的活动是祭祖,俗话叫“上坟”。上,既有前往的意思,上坟即前往祖先的墓地,又与“尚”通,上坟,就是敬奉祖先。一家人整整齐齐,带上纸钱、蜡烛和香、鞭炮,路上到处是浩浩荡荡的人群,在狭窄的田埂上、在宽阔的马路上,大家不期而遇,相互打招呼、问候、寒暄、敬烟。
来到先辈的墓地,清理杂草,点蜡烛,上三炷香,烧纸钱,鞠躬礼拜,爸爸妈妈称呼着长辈,说某某带着晚辈谁谁谁来看你了,给你拜年啦,诸如此类,我们就虔诚地跟在后面鞠躬。然后,燃放大爆竹和小鞭炮,烟花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年初一,对我来说,是一个恭敬、神圣、自豪、舒适、美好的日子,用如今的话说,就是非常具有仪式感,是最有年味的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