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母亲说,我生下来满月后,母亲和我就由舅舅接到了外婆家居住。我的童年生活,就是跟外婆度过的。在读初中以前,我跟外婆朝夕相处,她成了我朴素生活的启蒙老师,也是最关心和疼爱我的人。从小跟外婆的感情,胜过跟我母亲的感情。我母亲那时候一直忙,很少在家里陪伴我。她是一个行走在乡间的手艺人,会缝纫。
母亲一直白天都在人家家里做衣服,上门服务是按时间计算的。她赶早就得出门了,天黑才会回家。忙碌的母亲身后,必然站着有一位慈爱的老人。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外婆跟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她关心我的生活,更关心我的成长。家境贫寒,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她最好留给我。柜子里、放了石灰的坛子里,外婆变着花样,总是能够找出一根麦芽糖、几块饼干,给你一些温暖的回忆。
我外婆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那个时代,不识字的妇女很普遍,没有文化并不代表她不懂道理,也不会影响一个足不出户的农村妇女的基本生活。
在我的印象中,外婆是一个五官精致,个子瘦小的人,衣服和头发都收拾的很整洁,就是到附近的大队部去买一包盐,都要穿得整整齐齐出门。
值得幸运的是外婆没有被封建残余思想迫害成包为小脚走路的女人,她走起路来还是比较顺畅,所以能够利索的做农活和家务事。
外婆一生劳作不停,她的人生观念就是为了家、为了儿女无怨无悔的奉献和付出。她一生平凡,谈不上拥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价值。但她积累的的那些过日子的好习惯,潜移默化,也教给我一个很好的榜样。我在童年时光,做过很多农活,比如:扯猪草、到山上耙柴火、挑水、摘棉花、扯秧、插田、扮禾等等,受她的熏陶和影响,让我知道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女孩子。
首先,她特别鼓励我勤劳,因为那时候的农村,不论男女青壮年,都要到生产队出工,虽然没有几分钱一个工,但体制就是这样的。留在家的外婆要负责一大家子的生活后勤工作,她要为全家人煮饭,洗衣服,喂猪,给舅舅他们带孩子。在这种生活中,我也一起跟着做事,我就在外婆的教导下洗衣服、做饭,这使我从小就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她还鼓励我自立、靠自己。耳边时常回响老外婆挂在嘴边的一句经典名言:“娘有,伢(爹)有,不如自己有,丈夫有,隔双手“。她这句话诠释了一个道理,不论是谁,都要自强自立,不要依靠别人。靠墙墙会倒,靠人人会跑,靠父母父母会老,唯独靠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
她更鼓励我学文化、拥有知识。因为她从小生活贫困,家里不可能供她上学堂,她经常拿着报纸上下翻动,坐看看,又看看,指着斗大的字问我,这是一个生命字。当我告诉她读什么?是啥意思时,她总是一脸落寞的眼神,为自己不识字而遗憾。为她小外孙女能够读书看报纸的本事而羡慕不已。因此,她就特别关心我的学习成绩,碰到老师,就要打听,我的学习成绩。当我当了班干部,被评为三好学生后,学校把奖状送到家里,她对老师感激不尽,然后把奖状端端正正的贴在家里最显眼的泥巴墙上,以显示对我的鼓励。
外婆从生活上关心和爱护我,我记得我那时是学校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学习里的各种文娱活动,包括参加武术和舞蹈表演,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去两公里外的学校操场集体晨练,至八点上课前,才能吃饭。外婆总会托人带了一个饭盒,两个瓷碗上下一盖,再装在一个布袋子里。当我满头大汗训练完后,打开盖碗,一个金黄色的煎鸡蛋盖在炒饭上面。贫瘠的年代,一个香喷喷的鸡蛋就是一顿丰盛的早餐。
外婆从情感上关心我,大约是1982年的时候,我在湘潭二中读初中,周末有时间仍然去外婆家,偶尔帮他们挑水,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周一早上又赶回学校上课,外婆总是把闹钟调到五点。她独自摸黑起床做好早饭,等我醒来,看着我吃完,天还萌萌亮就送我出发去上学。虽然她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也讲不出很多大道理,但她就是默默的关心我。站在家里口的水塘边,我们俩一前一后,送了一程又一程。我说:外婆,你回家吧!她总是执拗的说:你走吧,我看着你走远了,我就回家。我绕过塘边,走到一公里外的桥边,回头张望,还有一个模糊的黑影站在塘边挥手。
后来,我自己参加了工作、结婚、生孩子,外婆的身体也日渐衰老,已步履蹒跚。我生孩子的时候,接她进城来住了几天。外婆粗大的手扶着摇篮边,一边逗着粉嫩的重外孙女,一边笑得好开心。
有一年她生日,我们又去给外婆贺寿。农村也改革开放,生活越来越富足,饭毕,她说农村里很多人都带了金戒指,眼里充满羡慕之情。我当场取了自己手上新买的一个带在她手上,她那满是脸皱纹脸笑开了,我想作为她至亲的外孙女,惟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只要外婆开心,我们也就开心。
跟许许多多的农村妇女一样,她们的一生都是勤劳、善良、为了儿女一生奉献,无怨无悔的人。一直到死的时候,她都一直都在劳作,生命不息,劳动不止。2000年,老外婆是在83岁的时候过世的。一晃又过去了18年了。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她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亲人,她的逝去是我情感上最大的损失,可是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无论过去多少年,我的记忆里一直珍藏着她老人家带给我人生路上的温暖和关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