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早稻田大学交换的时候对我说,“妈妈,我们班有个同学和你年龄差不多,从欧洲来的,学习可认真了!”
“那么大年纪还学日语做什么?”
“人家有兴趣呗!”
听完女儿的话,心中的感觉颇为复杂:惊奇、钦佩,还有点......羡慕。
其实工作之余,我也很想学点什么,但是看看四周:
有的人热衷于服饰,
有的人痴迷于游戏,
有的人忙着吃吃喝喝,
有的人日夜搏杀在麻将天地里......
学习是需要氛围的,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学习的氛围。
在大多数成年人看来,学习是属于小孩子们的“专利”。
小时候努力学习,长大了才能找到好工作。老师和家长们都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孩子。
的确如此,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考试是目前选拔人才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努力学习=考试优秀=好的前途
如果已经有了安逸的工作,还要去努力学习,看起来肯定有自讨苦吃之嫌了。
然而近来,我越来越觉得学习并非是桩苦差事。细细品来,它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不为前途,不为加薪,不为各种各样现实的目的。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这种愉悦的感觉实在是美妙得紧。
去年因为参加写作挑战营,我逼着自己坚持日更。
为了提高日更的质量,我开始不断充实自己。
学习历史,把“上下五千年”看了好几遍,中央电视台的“100集纪录片”也没放过。
学习地理,把小孩子的地理教材翻出来读得津津有味。见缝插针,跟着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节目,把神州大地丈量了一圈。
学习写作理论,阅读了《成为作家》、《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好文笔是读出来的》等十几本文学专著。
学习小说技巧,重读了张爱玲、毕淑敏、张翎等很多名家的数十部作品。
随着知识的不断摄入,仔细品味自己写下的诸多文字,慢慢发现了很多不足。
发现是一回事,怎么提升写作水平却又是另一回事。
文无定法,“写作之路”只能自己不断探索,并没有什么名师可以教给你真正的套路。(这是我写作一年来经验的总结)
365挑战结束以后,我彷徨了好一段,因为找不到继续努力奋斗的方向。
虽然始终坚信:学习是提高写作的唯一手段。但学习什么?怎么学呢?
思索了很久,我决定“以我手写我心”,按照自己的兴趣,哪里有感悟,就往哪里写。
因为喜欢看电影,我打算先写写影评,分析解剖一些优秀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它们受欢迎的原因。(一周两篇,不会影响到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同时决定继续学习文学理论,想办法提升文字技巧。
虽然已有大学文凭,但所学内容和写作根本不搭界。写作是大学中文系的基本功,中文系的大学生都学些什么呢?
带着好奇,我翻看了中文系本科的专业教材,突然萌生了自考中文本科的念头。(这个想法有点怪吧?)
说实话,我不需要这个文凭,但我需要通过获取这个文凭掌握一些文学专业知识。
这种想法一旦萌生,我先翻阅了两门公共课:《马克斯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印象中无比枯燥的内容,今天不带任何功利地去学,似乎听起来蛮有几分道理。
文学离不开政治和社会环境,这门功课值得学。
原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结构不甚清晰,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感觉这段历史的脉络清晰了不少。
再看:《中国现代文学史》,听老师分析鲁迅、郭沫若、巴金、矛盾等一代名家的作品和创作背景,感觉对他们的认识骤然深刻了不少。
文学殿堂充满了惊喜和魅力,文学殿堂也全是疑惑和难题。
既然已经抬腿踏进了这方圣地,坚持走下去便成了心中最美的执著。
孔子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亲身体会。老祖宗留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谆谆教诲。
知识其实是一所永远没有毕业的学校,如果可以带着兴趣,带着愉悦,不断努力丰富自己,早晚会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神奇魅力。
我学习,我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