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在慕尼黑的那张航拍老城区全景吗?大家可发现,老城的建筑高度都不高,摩天大楼绝对不可能有的。因为按照慕尼黑政府规定,老城的建筑高度不能高于圣母教堂的高度(99米),呐,请看,图右侧那座拥有双塔的建筑,就是圣母教堂。
....................... ▼ .......................
右侧天空中,你看见那高耸的双塔吗
仅此一条限高令,已经可见圣母教堂在慕尼黑唯我独尊的崇高地位,这才是有人称它为“慕尼黑穹顶”的原因。跟玛利亚广场(新市政厅大楼)、宫廷啤酒坊一起,它被并称为慕尼黑三大地标。 城市里多个角度都能看到这座“双塔”教堂,光芒四射,骚气十足。教堂长109米、宽40米,北塔高达98.57米,南塔矮12厘米,后者可以攀登至顶环视慕尼黑市区,可惜我抵达之时在装修维护中,不开放。
但这座灵魂式的地标,却有着曲折艰难的建造历程,也成就了各种神奇传说。
坎坷甚至略带魔幻的建筑历程
在公元12世纪的时,此地就有一座罗马式的老教堂,到了15世纪,Sigismund公爵决定新建一座哥特式教堂,于是吩咐建筑师Jörg von Halsbach从1468年开始动工修建。但这是一项可怜兮兮的“希望工程”,从一开始就资金匮乏,需要筹钱,甚至建筑师要将石头材质换成砖。拖拖拉拉到了1479年还是被迫停工,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不得不批准当地的主教为了它开卖赎罪券。
这穷了吧唧的时期,诞生了圣母教堂里最有趣的传说——“魔鬼的脚印”。你们不介意我讲一个鬼故事吧? 当时没钱推进工程,于是公爵走投无路,去向魔鬼求助。魔鬼的条件是:我站立在门口的地方不能让我看到一扇窗户(因为魔鬼不喜欢光明,他希望教堂内一片黑暗),否则就要夺走大家的灵魂!
结果完工那天魔鬼前来验收,他发现的确看不到任何一扇窗户,可是教堂内却非常明亮。原来聪明的建筑师利用了高大的柱子挡住了魔鬼的视线,教堂的两侧还是开了窗户,可是从魔鬼站立的地方又看不到任何一扇窗户。魔鬼生气跺脚离去,地上就留下了魔鬼的一只脚印。
....................... ▼ .......................
教堂内的正后方铁门之外,就有一个清晰的魔鬼脚印
我小心翼翼将自己的脚放了上去,嗯,看来魔鬼……应该穿42码的鞋子…… 看,我瞬间变魔鬼!
双塔楼勉强到了1488年建好,而整座教堂1494年才算完工,但因为没钱,原本设计稿中的哥特式双塔没做,看下图你就知道,当时的双塔缺了个头,非常突兀地矗立在天空中。
....................... ▼ .......................
版画by Hartmann Schedel
缺了头的双塔就是个秃子,长期受到雨雪侵袭,对教堂大厅造成了严重影响,于是大家勒紧裤腰带,到1525年给它“戴”上帽子。但完全不是当初设计的哥特塔尖,而变成了如今让人过目难忘的“洋葱头”——东正教教堂那种半球形穹顶样式。
最重要的一个说法是:它效仿了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圆顶(金)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的圆顶设计。真巧,我去过耶路撒冷,请看下图,就是我在以色列拍的圆顶清真寺:
....................... ▼ .......................
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
为什么会仿效一座穆斯林风格的建筑?这里头的曲折缘由可得说个几百页了,简单概括下: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东正教最初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同宗的,都信奉的是同一个上帝。而后千年间彼此虽然在宗教上走向各异,但多种原因令它们在文化艺术建筑等多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建造时就借鉴了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洋葱头造型——今天你去伊斯坦布尔就能看到。不少人以为那是清真寺,其实最初公元三世纪建造时它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东正教教堂,后来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占领了伊斯坦布尔,把它改为清真寺而已。
说到东正教的“洋葱头”建筑样式,实在太有代表性,我多补充两句。从建筑学上来看,它最初并不是宗教建筑专有。穹顶这种建筑样式源自古罗马,但是将它发扬光大的是拜占庭人(东罗马帝国),后者将穹顶建造技术提升到最牛的境界,并且赋予它宗教的意义——教堂是特殊宇宙的化身,穹隆和拱顶象征天空,墙壁象征大地,诸如此类的信息。于是穹顶这种高高在上的独特建筑样式慢慢传开,包括也被伊斯兰世界学习而去,历经进化和转变,形成伊斯兰别有特色的穹顶。
....................... ▼ .......................
我去莫斯科时拍的救世主大教堂,莫斯科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不明就里的朋友第一次来慕尼黑,千万不要误以为咱这个双塔“洋葱头”圣母教堂是东正教教堂,但从建筑角度,它的灵感的确源自拜占庭的圣索菲亚教堂。整个巴伐利亚州,这是第一座洋葱头的教堂建筑样式,后来就传开了,不少教堂都采取这样的模式。如今它是天主教慕尼黑-弗赖辛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从二战的战火中重生
这座教堂在一战也被炸过,二战期间盟军飞来轰炸慕尼黑70多次,因为这里有宝马啊,当时重要的军工厂。圣母教堂基本被毁,双塔中的一座也被严重损毁。 最后于1994年被复原。走进圣母教堂,会看到一幅对比图,显示了1945年前后被轰炸后的圣母教堂模样,今昔对比,时也命也,还是和平好,世界和平最好!
重建后的教堂内装潢风格相对很多历史悠久的教堂而言,显得异常的简洁现代,中间的22根白柱朴素而不失肃穆。 教堂大厅里上方的十字架,上面放置的是木雕的耶稣像。一般来说,十字架上放耶稣像的是天主教,而仅仅是光秃秃的十字架的,一般是基督新教。俄罗斯等地的东正教则是十字架的竖杠下端有一个小横条……太复杂了,不多展开了。
还有,中世纪时欧洲大部分的天主教信徒不识字,据说因此教堂的彩色玻璃上和墙壁绘制了大量的圣经故事,包括使用雕像,这些成为流传甚广的布道方式,也有部分成为艺术大师留笔的杰作,如今其中一大功能是艺术性的装饰。
下图这个矗在教堂里的立体徽章,你们可别小瞧它,里头有着巴伐利亚州的各种元素,中间是巴伐利亚州旗的菱形格子,是由当年的维特尔斯巴赫王朝演变而来,宝马汽车的logo的创意和拜仁慕尼黑球队的logo也是据此而来。
圆形格子下面的那个环形交叉logo,是经典的Brezel符号,最早可能跟宗教有关,但如今变成了德国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符号,并且由此衍生出一个同样造型的Brezel椒盐卷饼(英语拼写为pretzel),这可是德国街头最常见的食物!甚至也会做成玩具的造型出售。据说2002年时,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便因吃椒盐卷饼结果鲠喉晕倒。
....................... ▼ .......................
Brezel椒盐卷饼
▼Brezel造型的泳圈
教堂内还有神圣罗马帝国其中一位皇帝路易斯四世的坟墓,以及慕尼黑文艺复兴后期著名雕刻家伊拉斯摩斯-格拉斯(Erasmus Grasser)的作品,这些都增加了圣母教堂的政治和艺术色彩,让它别具风格。
教堂门外有一个小池塘,一到晚上会亮起荷叶造型的灯光,会有不少市民盘坐附近喝酒聊天。
还有很多关于圣母教堂的琐碎典故,有待大家去发掘。但对于慕尼黑而言,这个“城市穹顶”不仅仅是建筑意义的制高点,当人们仰头看到圣母教堂时,总会勾起大家对这座城市的感概:它曾凭借智慧从魔鬼的魔爪下逃脱过,它也曾以十足的毅力从二战的废墟中重生,成为今天的慕尼黑。
【补充信息】不仅仅在慕尼黑,德国不少城市老城都有限高令,多数是以当地最负盛名/最重要的教堂高度为准。
/ 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