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书会的父母成长到自我心智成长,循序渐进。越来越喜欢唐歌老师的唐书会,当然我还很稚嫩,还只是听到,学到,还没有做到。而知道和做到之间就隔着我自己。这个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如果我找不回真实的自己,释放不了框架中的真我,我也就永远做不了我自己。
我只是活在自我设限,活在原生家庭带来的信条中,看不见真实的老公,看不见真实的孩子。
三千烦恼丝道出了我们一生的烦恼和无奈,烦恼从何而来呢?
得而不求的失落,丢失了心爱之物的痛,不配合的同事,不爱我的老公,不懂事的孩子……
在《找到意想不到自己》中给了我们烦恼之源--关系中的困惑。那我自己不帅,穷的烦恼也是关系中的困惑吗?
Yes!我不美,不够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让我们看不到真实,活在自己的期望中虚假的自我。
在萨提亚模式中,把关系划分为三类:
第一,自己和自己关系,这是最重要的关系,也是最难解的。
想起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我花钱报名华尔街英语想提升自己的口语,每天除了工作、家,我把时间都献给了华尔街。可是我蹩脚的发音常常让同学不懂,让老师一次次纠正。到了Level 9我就感觉很吃力,我就自己内心一直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发音改不了,口语学了还是烂。内心充盈着对自己的评价和否定,后面正好怀孕,我就找怀孕的借口不去华尔街中心学习了。至今英语口语还是我的一个梗。
第二,自己和他人关系
这个很容易明白,我们和父母,和同事,和朋友,和陌生人,和伴侣,和孩子的关系
第三,人和自然关系
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出了芸芸大众的我们的内心旁白。剪断三千烦恼丝,我们就会无欲无求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既然烦恼是关系中的困惑,那烦恼从何而来?
关系的本质是爱,爱的本质是体验对方的体验。当我们体验不到对方的体验,烦恼就诞生了。
如同夫妻双方吵架,我们就是因为看不到对方的体验,为了争夺爱,相互指责和抱怨,用原生家庭带来的信条框住了自己的看法。
想起了第一年老公送花给我,我却没有欣喜,抱怨老公花那么多钱买华而不实的东西,还不如去吃饭呢?就是我骨子里认为浪费是可耻,不配拥有昂贵奢侈的。出生于农村的我,从小都是穿别人的旧衣服,偶尔和父母赶集,想吃水果她们不会给我买。除非是碰到我姨家小孩,妈妈才会舍得买一些水果给表妹表弟,我才会沾光尝一尝。这也养成了我即便现在工作有钱了,在老家要买东西都要征询妈妈的意见。
因为父母的勤俭节约压抑了我自己的欲望,让我看到是老公的浪费,而非老公的爱。
我们一直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中,企图用自己的信条框住伴侣,框住孩子,框住朋友,妄想控制别人。而别人的信条也让他幻想控制我们,在这种碰撞中,我们争执吵架,指责、抱怨,却还认为是应该的。还觉得是伴侣不爱我们,是朋友不体谅我们。
而爱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感受不到爱而已,我们屏蔽了自己的双眼,带着有色的眼镜来看周围。
我们需要做的是去打开自己,感受爱,看见它,发现它。
在林文才的《心理营养》中,我们知道真正的重要他人是自己,每天肯定自己,喂自己心理营养,直至看见真我,也就看到了爱。
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当我们自我价值感低,我们就会自我评价,否定自己,指责自己,直至放弃或者自毁。
自我价值如同我们的蓄水池,当我们的蓄水池充盈,我们会不断溢出爱、溢出自信、溢出美好,是我们生命力的源泉,源源不断给我们补给爱和温暖。
当我们的蓄水池匮乏,我们会不断向别人索取,索取不到,就企图用道德和指责来控制对方,给我们补给水,补给爱,还觉得这是应该的。
殊不知,当我们不断索取爱,不断舀别人蓄水池的水,我们的水会同样耗损。正如绘本《你给水桶加水了吗》,只有我们向外加水,溢出爱,我们才会不断充盈。而要向外加水,就需要我们看见自己,看见爱,也就是自我价值高,也就是神在体内,我们的蓄水池才能充盈。
书中讲到了自我价值感低的几种表现,希望我们对号就座,找到问题的根源。
第一,易怒
害怕别人的指责和否定
第二,对别人的期望高
第三,做事不成熟、
第四,不喜冒险
第五,消极,总是看到不好的地方
自我价值感高得表现:
第一,不卑不亢,不妄自菲薄
第二,为自己情绪负责
第三,能允许自己的不同,保持开放和接纳
从婴儿呱呱落地,我们肩上多了一个身份-父母。不论我们是否价值感充足,我们有责任保护孩子得价值感不被流失。
那我们如何保护孩子的价值感不被流失呢?
第一,不拿别的孩子的优秀来激励孩子
第二,看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而非老盯着孩子没做到地方
第三,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而非有条件的。
第四,在孩子做错,不要全盘否定孩子。
婴儿自生下来,价值感具足,但是在我们父母的压抑和否定中,逐步丢失了价值感,让孩子的蓄水池充盈,我们的蓄水池也会逐渐充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