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热浪持续侵袭北方,多地气温冲上40℃
这是近期各大气候平台发布的头版头条,字号加大,字体加粗,颜色橙黄。我是万万没想到竟在冰城哈尔滨体会到了它的热辣,温度高不说,阳光也是明晃晃的耀眼。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
按常规,其实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全国普遍高温,东北当然不能幸免。不过,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七八月份,这时早就放假回家了,东北的热烈怕是感受不到了。
这回可到好,六月中旬就开始升温,这几天温度一直在30摄氏度上下徘徊,昨天达到了33摄氏度。天气预报还显示近期有达37摄氏度的高温,这则消息也就一直如梦魇般如影随形,从18号,推迟到了28号,今天却又不见了。
先简单的陈列一番近日高温随感,再来谈谈高温所带来的压迫感。
1,梦溪湖上爆发了大规模蓝绿藻
湖中的鱼多了,饲料投放也多了,水体就容易出现负营养化。近期罕见的高温,加速了蓝绿藻的繁衍速度,呈现爆发式增长,进而大量消耗融氧。在低融氧环境里,藻类会优先使用营养元素来繁殖,营养物消耗太快,水体变绿。
蓝绿藻其实呈绿颜色,大量浮藻覆盖在水面上,像一层粘糊糊的“绿油漆”,给人一种很腻滑,黏糊糊的感觉。
2,睡觉如汗蒸般,你敢信吗?
北方虽然冷,可有暖气,在室内别提多热乎,一床薄棉被刚刚好。夏日在校期间,天气凉爽,晚上睡觉盖一层薄棉被,可踏实了。这么说来,只需一床薄被在哈尔滨就可以过四季。
可今年由于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带来直接性高温。被窝是盖不了了,可垫的被单下面是棉絮,贼拉窝汗。整个人一躺下来,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背部闷,黏,透不过气来,翻来覆去,睡不踏实。
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大多学校不安空调的,我们学校也不例外。说实话,确也没安的必要,不能说某一年天气异常,其它年份就都得“背黑锅”,那资源闲置导致的浪费得不偿失了。
虽说如此,吐槽也少不了。图书馆的座位密度本来就大,通透性不太好,那真的是在蒸拿房般。手肘和小臂习惯性的放桌上,抬起时,一道明显的水汽痕迹,接触的地方更是黏糊糊的,那种感觉仿佛毛孔都被塞住,透不来气。
3,天气一热,整个人的食欲都不好了
要说我有什么天赋的话,吃饭这块当仁不让。别看我瘦高瘦高,饭量倒是不小。做啥啥不行,干饭第一名,说的就是我。
作为大米饭的忠实爱好者,每次饭量是旁人的两三倍,只得看着他们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嘴巴一张,眼睛一瞪,鼻孔放大,整个头部微微后倾,遂问道:“你吃得下这么多吗?”
我呢?当然回以微微的浅笑,而后行动说话。那真的是大口扒饭,大口吃菜,看的人没有不羡慕的,感觉自己碗里的菜都不香了。这就是看在碗里,吃在锅里,心口不一,哈哈哈。
可现在天气一热,食欲确实大打折扣,米饭要粒粒分明的,菜样要清新不油腻,尤不喜欢那种糊糊状。本来就热,整个人都如黏乎乎的浆糊般,再吃糊状的东西,真的是食不下咽,动不了口啊。
4,这热天,居然跑了10公里,你敢信吗?
自从腰椎受伤后,再也没跑步了,差不多半个来月吧。上周第一个十公里,因为体育场被占用,也就没有达标。
这回天气热得多,跑步的过程明显感觉到阳光越发强劲,无处可逃。一圈圈,一公里,两公里…
忍着阳光的炙烤,捂着有点发疼的肚子,尤其是后者,更不能惯着,总归跑完了,衣服也成功湿透了。
一想到828哈尔滨马拉松,似乎遥遥无期,又似唾手可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