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同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这首诗以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美好的生活画卷,美丽又充满了希望,可是短短时间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背后,诗人为什么就选择了自杀?,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惋惜和困惑。
关于海子的自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海子是死于精神分裂,有人认为他是江郎才尽,有人说海子的死是殉诗,有人说海子的死缘于城市和乡村的矛盾,甚至有人说海子的死是练气功走火入魔,等等。
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身边带着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从海子身边带的四本书来看,海子一直在苦苦探寻着信仰、理想、未来的出路,而且一直得不到答案。
联系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1988年初,邓小平未能接受陈云的劝告,坚持己见作出了“加快价格闯关、长痛不如短痛”的决定。结果出现了全国性抢购风潮,加上脱笼而出的通货膨胀之虎(建国以来之最),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严峻的形势不仅引起了国际国内的普遍关注,也导致了广大民众的严重不安,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广大民众对改革的信心。
面对这种物价猛涨、人心极为不安的严重局面,同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通知,下半年不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下一年的价格改革也是走小步。工作重点从深化改革转到治理环境、整顿秩序上来。这一年“价格闯关”失败,实践证明“长痛不如短痛”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所以说,这是诗里“关心粮食和蔬菜”,不仅反映了海子的心态,也是普通大众的心理写照。
此外,1987到1989年,学生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在1989年达到巅峰,经济问题间接诱发了学生群体事件。
由此看来海子离世的前几年是中国比较迷茫的那几年,从上至下,从经济到人心。海子是少年天才,15岁就考入北京大学。他的嗅觉更加灵敏,他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
海子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精神之上的黄金时代,也经历了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这种巨大反差,诗人自己是困惑的,内心的煎熬更加异于常人。苦苦探寻又无所得,又无能为力。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即便是当今,也是中产阶层奢侈的梦想,这在当时是海子寄托的一种理想生活,一种未来的出路,是海子心中的“瓦尔登湖”。而这“瓦尔登湖”,在他目光所及的世界里是无法再找到了,或许因为这,海子选择了自杀。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离去,新时代的到来。希望新时代的中国,“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毛泽东选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