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雪,京广线
图片发自网络App在大雪即将降临南方某城市的前一天,两个男孩与我在同一城市挤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他们上车不久便在车厢与一位大姐姐玩起了“斗地主”的扑克牌游戏。
大男孩,10岁,瘦瘦的,个头近1米50,读四年级;小男孩,6岁,个头似乎超过了1米30,稍微有点胖,读一年级;大姐姐,则是来北京学表演专业的高中生。
我原以为他们是到北京去玩的,没想到他们都是这个学期从北京返乡读书的孩子,放假了,孩子的母亲带他们回北京过春节,他们的父亲依然在北京打拼。
我一边看他们打牌,一边同他们聊天。
我问大男孩:“回家乡读书,感觉怎么样?”
“还行吧。”
“能适应这边的学校生活吗?”
“还真有点不太适应。”他很迅速的给了回答。
“在哪些方面不适应呢?”
他挠挠头,想了一会,并自言自语地问自己:“哪些方面不适应?哪些方面呢?”
我提醒他说,比如老师讲话能不能听得清楚,这边的老师讲课你能不能听得懂,他们与北京的老师讲课的方式方法有什么不同,等等。
“老师大多能够讲普通话,虽然不够标准,但基本能听懂,同学们也是讲普通话,也大多能够听懂。不过,英语老师的讲课,我听不太懂,她的发音跟北京老师的发音很不一样。再就是,我感觉数学有点跟不上这边的老师。”
在南方的许多中小学校,英语老师讲课听不太懂,这是很自然的事。一是南方人的英语发音本来就不太标准,二是现在小学的英语老师并不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许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
“为什么数学跟不上呢?你以前的数学学得怎么样呢?”
“我的数学挺好的,在北京,几乎每个学期的数学都是考100分的!”他伸出拳头说,似乎对我怀疑他的数学成绩不好表示不满!
“那为啥跟不上老师讲课呢?”
“这边的教学跟北京的不太一样,好像比北京的要难。具体我也搞不太懂。”
“在北京,学过奥数吗?”
“没有。”
“我也没学过奥数。”小男孩插嘴说,他的声音比较尖细,有点像女孩子。
“那你觉得在老家这边上学好吗?”我问小男孩。
“好啊!我爷爷对我挺好的!”
“是吗?那是你爸对你好呢,还是你爷爷对你好呢?”
“我爷爷!我爷爷最听我的话,我也最听爷爷的话。”
听他这么一说,大家都乐了。
“那你听不听妈妈的话呢?”大姐姐问小男孩。
小男孩害羞地跑过去抱着他妈妈的腰,仰着头看着妈妈,好像是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似的。
他妈妈摸摸他的头说:“好好玩牌去吧。”
“还有就是刚回来的时候,与同学们都不认识,不知道要找谁一起玩,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大男孩突然告诉我说。
“不过,我5年级或者6年级,又可以到北京来上学了。”
我对这事突然来了兴趣,便问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是我们当地人,我们可以用家乡话交谈。
她们都不约而同地对不让孩子在北京上学表达了不满和抱怨。她们两家在北京做生意10多年了,买了自己的住房。孩子回老家读书,她们只能回去陪孩子,不放心只让家里的老人带着。在老家,她们没什么事情做,唯一的就是看着孩子。一年下来,少做了不少的生意,也少挣了不少的钱。另外,孩子的父亲不在身边,又是与家里的老人一起住,老人带孩子都比较宠爱,她们夹在中间,都不知道怎么管教孩子好。她们还说,北京与老家所用的教材不一样,教学要求也不一样,孩子们转来转去的,很难适应,将来考大学也不知道究竟能够在哪里考。
“感到好茫然啊!感觉好难啊!”小男孩的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
大男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未来更是忧虑,她轻轻告诉我说,这个学期成绩明显下降,你看,孩子一门心思就在玩游戏上面。
的确,从孩子的谈话中,感觉他知道玩好几种扑克游戏;“斗地主”也是他赢得多。大姐姐一直在夸他“厉害”!
大孩子的母亲说,孩子到时能不能真的回北京读书,依然是个未知数,只是现在听孩子父亲讲,他在托人办这件事,也不知道北京是不是会有这样的好政策。
真希望北京等大城市能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能满足孩子母亲们的心愿:
允许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在北上广这些教育资源丰厚的大城市就地上学!就地考学!
图片发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