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思想的核心。
目前对这句话的解释大致有四种:一是说到做到。二是理论结合实际。三是知道了就做。四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但这四种解释都不能说完全对。
为什么呢?
首先看第一种,“说到做到”。
《论语》里讲,“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也说,“夫大人者,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由此可见,孔子和孟子对第一种“说到做到”也有一定的理解,并不是单纯的说什么就一定要做到什么,而是要在一定的前提之下说到做到才行。
就比如:我说要害人,难道就必定得去害人才能叫说到做到么?所以他一定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前提条件下,才可以完成说到做到。
其次是再看“理论联系实际、知道了就去做”。这两种看似本身没错,但先后顺序稍有歧义。
因为我们未必是先知道理论,再联系到实际,也未必能够把懂得的事情做成功,这很明显与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不是一个意思。
例如我懂得了如何爱一个人,但一定要把自己的爱强加于他或她才能叫做知行合一么?如果这份爱是一种伤害呢?
再看最后一种,“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这句话表面看也没什么问题,但到底怎么做?
是边做边想、边知边行,还是先想一会儿做一会儿,再做一会儿想一会儿?
因此,这四种解释都是把“知”和“行”当作两件事,这不符合阳明先生的中心思想。
《传习录》里讲:“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有个故事把这阳明先生的核心思想完美的解释清楚了。
一天阳明先生带着几个弟子去爬香炉峰,他提议,等登顶以后,大家都来吟诵诗歌。
结果上山以后,弟子们气喘吁吁,有的只能吟一句,有的只能吟一段。
轮到阳明先生的时候,他宛若平常,一点事没有。弟子不解,求问老师。
他说,“我爬每一个台阶,只关注眼前这一步。”
所以他用脚在爬山,是他的“行”,而他心里只关注眼前这一步,这是他的“知”。
他的知和行是合一的,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不会觉得累。
弟子恍然大悟,难怪一般人爬山会觉得累,因为人们在山脚的时候心早就飞到山顶了,忙于想象山顶是怎样的美景。
所以当今世界里,很多目标远大的人一定会觉得生活很累。
不是他们本身容易累,而是他们给自己施加的压力和重担,让他们觉得非常的累。
如果步子一步步走,饭一口口吃,生活一天天过,就能让我们活的更加充实而轻松,快乐而满足。
致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才应当是“知行合一”的最完美的诠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