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1 一百五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语音整理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接着共同学习《论语·述而篇》的第一章。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我们知道孔子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整理文化遗产,普及文化教育。在这一章里,孔子总结自己的事业就是“述而不作”,这不仅是夫子对传统的尊重,也是他一种谦虚的说法。
“述”就是转述、总结的意思,“作”就是创新。所以孔子在这里说自己“述而不作”,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他只是把前人的东西综合起来传递给大家,并没有去创作新的东西。
孔子自己说“述而不作”,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正创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现在有的学术研究机构动不动的要求发什么核心论文,一定要原创,所以为了凑字数,就挖空心思创造各种新名词新概念,纯粹的创新基本上是没有的。在孔子看来,能够把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讲透彻,准确的领会就已经不错了。
我们这个现在论文的写作,有一个方式是综述。所谓综述呢,就是没有自己原创的东西,把前人的东西加以分类,加以分析,进行总结,便于后人理解。这实际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在很多高校里评职称的时候,在核查论文的时候,凡是这种综述是不被认可的。觉得这一点就有点儿不近情理。
所以我个人觉得,“述而不作”,它既可以代表一种治学的态度,本质上呢,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方法。只不过这种创新,是在继承了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再创新。
我们为什么说孔子讲自己“述而不作”是谦虚的说法呢?实际上,他在古典文献整理的过程中也是有创新的。比如提出了“仁”的学说,提出了礼乐辅仁的见解,这些都是他的创新。
我们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标新立异,总是想要学一些新东西,追求一些自己的东西,追求一种作而不述。明明前人已经讲的很清楚的问题,他非要换一个说法,说别人不对,自己又瞎说一通,显得自己很有本事。
“信而好古”是孔子经常说的话,他特别相信前人所写的东西。我觉得“信而好古”呢,并不是说这个人很古板,很刻板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个“古”理解成经验,“好古”就是温故而知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好古”相对的,那就是“枉作”。“枉作”的人,根本不去学习前人的经验,也不研究别人的成功的案例,只是自己异想天开。通过异想天开的方式来创新,这实际上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或者说是空中楼阁。
“窃比于我老彭”,就是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这句话争议比较大。争议点主要在于老彭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两个人,老是老子,彭是指彭祖;第二种解解释,就是老彭是指一个人,仅仅是指彭祖。因为彭祖相传活了800多岁,所以给他前面加了一个老字。
老子呢,又称老聃,是楚国苦县人,今天河南的鹿邑县人。据说老子,姓老,李氏,名耳,字聃,谥伯阳,是周代的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图书馆的馆长。据说孔子曾经向他请教礼。
彭祖,据说是尧的臣下封于彭城,所以称彭祖。据说这人很长寿,长达800多年,在商代就是守藏史,在周代做柱下史。史书中关于彭祖的记载,大多都是以其养生、长寿、见闻为主,所以孔子在他的面前加了一个老字,表示寿命比较长。
但是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彭祖这个人可能是虚构的,因为他不可能活800多岁,也可能是被过度的神话。
但是孔子既然讲,“窃比于我老彭”,说明孔子对自己好古好学,这一点是非常有自信的。
从孔子引彭祖以自重的情况来看,彭祖或者说老彭,大概也就是一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贤,我们不需要非去追究他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此而已。
钱穆解译
述而不作:述,传述旧闻。作,创始义,亦制作义。如周公制礼作乐,兼此二义。孔子有德无位,故但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谓信于古而好之。孔子之学,主人文通义,主历史经验。盖人道非一圣之所建,乃历数千载众圣之所成。不学则不知,故贵好古敏求。
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商之贤大夫,其名见《大戴礼》。或即《庄子》书之彭祖。或说是老聃、彭祖二人,今不从。窃比于我,谓以我私比老彭。
〔译〕先生说:“只传述旧章,不创始制作,对于古人,信而好之,把我私比老彭吧!”
李零讲解
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
“述而不作”,是只继承延续,不创造发明。今人所谓“发明”,古人叫“作”。比如《世本》是古代的寻根之作。血缘的根,它讲。技术的根,它也讲。它有一篇,叫《作》篇,就是讲各种技术发明,如“蚩尤作兵”,是蚩尤发明武器;“苍颉作书”,是苍颉发明文字。
“信而好古”,是既信古,又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是心里自比为老彭。“老彭”,即彭祖。郑玄说“老彭”是老子和彭祖,不对。《大戴礼·虞戴德》说“昔商老彭及仲虺”,“老彭”和“仲虺”并列,前面还有表示其时代的“商”字,显然各是一人,与老子无关。包咸说“老彭,殷贤大夫”,才是正确的说法。
关于老彭,我想多说几句。因为古代,他很有名,后来反而不为人知,很多学者都不清楚。
彭祖称“老彭”,这个“老”和“老子”的“老”或“老莱子”的“老”一样,是表示老寿。战国秦汉时期,他是有名的老寿星和活神仙。电视剧《康熙大帝》的主题歌,说“我还想再活五百年”。这种话,我们听了很可怕,但古人说,彭祖活了800岁。汉代起名,喜欢叫“彭祖”,就像今人喜欢叫“长寿”。古人所谓神仙,都很长寿,比如墨子,汉代还在活动,怎么可能?我们不理解。但他们讲的神仙,大部分都如此。中国的神仙很特殊,他们不是天地固有的神祇,而是从普通人变成的超人。“仙”的本义是升迁,即修炼后,身体变轻,胳膊上长出长毛,走得很快,飘飘然,扑棱扑棱翅膀,慢慢可以飞起来,好像滑翔机那样,飞到天上去。《释名》对“仙”字的解释是“老而不死”。彭祖就是这样的老寿星和活神仙。古书说,彭祖姓篯名铿,是颛顼之孙陆终氏的中子,为“祝融八姓”中彭姓的祖先,所以叫“彭祖”。彭姓是因住在彭城而得名,彭城即今徐州。徐州搞旅游,大吹彭祖,一是彭祖菜,不知什么味道;二是养生术,特别是房中术。前不久,看电视,他们拿我们翻译的《中国古代房内考》做广告。彭祖其人,《列仙传》和《神仙传》都有记载,是教商王学地仙之术的专家。所谓“地仙”,就是住在地上的活神仙,专门吃喝玩乐,享受人间欢乐,特别是玩女人。这样的神仙,不像嫦娥,在天上飞来飞去,冷冷清清,寂寞得很。彭祖在养生书和房中书中很有名,汉魏时期的《彭祖经》就是托名于他,我做过介绍,大家可以找来看。过去,正经读书人,都不太知道彭祖,现在,马王堆帛书提到他,张家山汉简提到他,上博楚简也提到他,可见战国秦汉,他是名人。
这里,孔子提到彭祖,很重要,因为年代更早,比上博楚简还早。孔子以彭祖自况,不是因为他长寿,而是因为他“信而好古”。彭祖所信所好的古是什么,不清楚。也许有些养生家,比他资格更老,比如容成氏,据说也传房中术,彭祖是祖述这些前辈。我以前开过一个玩笑。我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为满足后一大欲,人类在黑暗中长期摸索,反复操作,达几百万年,房中术在哪儿都是一门古学问,就像炒菜,不一定非有现代理论才能炒出来。当然,孔子喜欢彭祖,不一定是欣赏他的房中术。
在孔子的心目中,彭祖人特别老,思想特别老,而且述而不作,大概没有问题,否则他不会拿彭祖比自己。古代思想家批判现实,一般都爱拿古代说事。我们要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想法。现代文明,有很明显的二元化倾向,500年前画一道线,前面是传统,后面是现代。这样考虑问题,其实不合理。十几年前,有人写过一本书,叫《被发明的传统》(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 ed.,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它告诉我们,很多传统都很现代,其实是“被发明的传统”。特别是“复古”,很多都是这样的发明。同样,很多现代的东西,其实也很传统。
孙中兴详解〔摘〕
韩愈认为这句话不是孔子谦虚,而是“伤己不遇,叹其道若老彭而已。”因为孔子羡慕周公可以制礼作乐,可是他自己只能像老彭这样的史官一样,只能叙述古事而已,不能有所作为。
这句话简单而难解。毓老师接受公羊学的传承,认为孔子思想有三变:最初是以东周为理想目标,所以赞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3.14);接着质疑“法先王”的信念,所以说“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篇》7.5);最后,孔子自创了礼运大同思想,彻底跟过去的自己决裂,说出“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篇》17.5)。如果从这三阶段论来看,一般解释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恐怕是早期的孔子的写照。如果是照韩愈的解释,恐怕是第二阶段的孔子,开始觉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无法济世的,必须与时俱进。
《礼记·中庸》说过“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里“祖述”的应该就是尧舜的“法天尚公”,这也是后来孔子“因鲁史作《春秋》”的同一个用意。孔子算是能“继志述事”:继尧舜之志,述尚公之事。
综合以上的说法以及我们过去对孔子的理解,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孔子的大同理想,是“既述且作,信而好古往今来”,继往开来,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不过,这样的大同世界,恐怕要活得像“老彭”一样久才看得到吧!
辜鸿铭解
我经常被问及孔子为中华民族做了什么。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我认为孔子为中国人做了许多事情。但是今天我只打算告诉你们,孔子为中华民族做的一个主要和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生前惟一做过的事情,孔子自己说,后世的人通过它能够理解他,理解他为他们做的事情。当我为你们解释清了这个主要的事情,你就会理解是儒教里的什么东西给了人类大众宗教所能给予的一样的安全感和永恒感。为了解释这一点,请让我稍微详细地介绍一下孔子其人其事。
孔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扩张时期——当时的封建时代已经走到尽头;那时,封建的、半家族的社会秩序和政体方式需要扩展和重构。这个重大变化必然不仅带来了世事的混乱,而且也带来了人们心灵的混乱。我曾说过在最近的2500年中,中国文明没有心灵和头脑的冲突。但我必须告诉你们,在孔子生活的扩张时期,中国如同当今的欧洲一样,心灵和头脑之间产生了可怕的冲突。孔子时代的中国人发现自己身处于系统庞大的制度、成规、教条、习俗和法律当中。事实上,是从他们尊敬的祖先继承来的庞大的社会和文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但他们开始感到,这个系统不是他们创造的,所以决不会符合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些对他们来说是习俗,而不是理性。两千年前中国人这种理性的觉醒就是今日欧洲所谓的现代精神的觉醒——自由主义精神、探索精神、寻找事物的原因和理由的精神。中国的这种现代精神,它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的旧秩序的需要与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的一致性,不但重建一种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而且去寻找社会和文明新秩序的基础。可是,在当时的中国,所有寻找社会和文明新基础的尝试都失败了。有一些尽管他们满足了头脑——中国人的理性,却没有满足他们的心灵;另外一些,虽然满足了他们的心灵,却没有满足他们的头脑。如我说过的那样,由此在2500年前的中国引起了头脑和心灵的冲突,正如在今日欧洲你们看到的那样。人们尝试重建的社会和文明新秩序中的心灵和头脑的冲突,使得中国人对所有的文明失望,在这种失望中产生了苦恼和绝望,以致中国人想摧毁和毁灭所有的文明。有的人,比如老子,一个类似今日欧洲托尔斯泰之类的中国人,从心灵和头脑的冲突导致的苦难和不幸结果中认为,他们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的真正本性和构造上的某些根本性错误。老子和他最有才气的门徒庄子,他们劝中国人抛弃所有的文明。老子对中国人说:“放下一切跟我走;跟我到群山中,到群山中隐者的小屋,过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一种不朽的生活。”
孔子,虽然也看到当时社会和文明的状态所造成的不幸和苦难,但认为他认识到的罪恶不在于社会和文明的天性和构造,而在于社会和文明所采用的错误途径,在于人们为社会和文 明建立的错误基础。孔子对中国人说不要抛弃文明——在一个真正的社会和真正的文明里,在具有真正基础的社会和文明中,人也可以过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事实上,孔子终生努力尝试把社会和文明引入正途,给它一个真正的基础,以此防止文明的毁灭。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当孔子看到他不能阻止中国文明的毁灭——他做了什么呢?你看,好像一个看到自己房屋着火、燃烧着要掉在头顶上的建筑师,确信他不可能挽救房屋,知道他所能做的事情是挽救这建筑的图纸和设计,这样以后就可以有机会重建;于是孔子,当看到中国文明的建筑不可避免的毁灭而自己却不能阻止时,认为他应该挽救图纸和设计,由此他挽救了中国文明的图纸和设计,保存在中国圣经的旧约里面——五本圣经即“五经”。这就是我说的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伟大功绩——他为他们挽救了文明的图纸和设计。
我要说,孔子,当他为中国文明挽救了图纸和设计时,为中华民族做了伟大的工作。但这并不是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主要的和最伟大的工作。他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通过挽救他们文明的图纸和设计,他对文明的设计做了一个新的综合、一个新的解释,在这个新的综合里,他给了中国人真正的国家观念——国家的一个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基础。
孔子在《中庸》中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因此,总体而言,孔子正如他自己所宣称的,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理论,他宣扬周礼也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野心,而是他真的喜爱周礼,渴望将它发扬光大。
〔按〕我的理解:述而不作,是谦辞,言下之意,还是有发明的。信而好古,是对述而不作的解释,就是说我喜欢那些能信从的古代文献。窃比于我老彭,是对前两句的再解释,老彭长寿,必定见多识广,就是说我的见识(因为信而好古)像老彭。本章就是说,总结分析历史文献,使我的见识能比得上彭祖。
网友评论